裴秀说:“千年大计?”

    李松说:“是啊,这黄河堤坝建得好不好,那可是能影响千年的。”

    事实上,在几千年的华夏历史里,黄河流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黄河稍微出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安危,

    裴秀说:“可惜我以前在工部的时候,这件事做得不够好,以后要靠你了。”

    李松说:“裴大人过谦了。如果只是用石料来加固,大人已经做得够好。况且今天要不是大人提醒我,可以用混凝土加固堤坝,我还没想到这里来呢。”

    裴秀说:“希望你能做得比前人都要好。如果需要什么帮助,只管跟我说。”

    李松说:“好,在此先谢过裴大人了。”

    裴秀离开后,李松想到,这件事最主要的还是钱的问题,得去问问张华。

    次日,李松去见张华。一见面,李松就问:“大人,不知道盐税现在有多少结余?”

    张华说:“朝廷的购地计划已经实施3年了,主要的郡县都已经完成了计划,不过大晋郡县众多,还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实施购地计划。今后几年,虽然盐税翻倍了,但是资金仍然很紧张。”

    李松说:“原来如此。”

    张华问:“你有什么事情要用钱?”在张华看来,李松这么问,显然是又有大项目了。

    于是李松介绍了用混凝土加固黄河堤坝的思路。张华说:“这也是大事啊,而且也要尽快实施,不宜拖延。”

    李松说:“黄河从壶口到入海处有好几千里,都需要加固堤坝,这样的话,总的耗资就非常巨大了。”

    张华说:“这倒也是。裴秀以前派人加固堤防时,用的材料主要是石料,成本不高,依靠朝廷拨付的资金,也还能够应对。如果改用混凝土来加固的话,2里河段的成本就相当于修1里水泥马路了,而且河道两边都要加固,总体成本确实比较高。”

    李松说:“确实如此。而且这个工程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不能直接产生收益,民间资本不可能介入,只有靠从盐税中不断拨款。对于朝廷来说,负担也是颇为沉重。所以这个工程不是一两年就能结束的,只能每年完成一些。”

    张华思虑了一会说:“这样吧,每年从盐税里拨100万两银子,专门给工部用于加固堤坝,你看怎么样?”

    李松说:“如果每年都能拨付这么多钱,长此以往,定能收到很大的成效,那可是惠及子孙后代啊。”

    张华感叹说:“要不是你和马隆当初开发了青海郡的盐湖,就不会有盐税;而没有盐税,朝廷也就没有能力像这样加固黄河堤坝啊。”

    回到工部,李松向束皙、潘岳两位侍郎介绍了跟张华商讨的结果。

    束皙说:“尚书大人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这项工程?”

    李松说:“想要加固黄河堤坝,最好是在黄河枯水期实施。现在黄河很快就要洪水泛滥,不宜施工。等到了秋后再说吧。”

    潘岳说:“这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啊,要很多年才能完成。”

    李松说:“是啊。只要我还在工部,就会尽力完成好。希望你们也能跟我一起努力。”

    两位侍郎说:“理当尽力。”

    接下来的一个月,工部实施的几项工程,都到了收获的时节。

    首先是黄河大桥那边,获得了理想的收入。

    每天经过黄河大桥的,有3股主要的人流。

    首先是两岸的百姓,每天都要从桥上来来往往,这是一笔相对固定的收入。

    其次,黄河北岸有冀州、幽州、并州等人口众多的大州,跟朝廷的公务往来不少,大量的官吏需要过桥,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最后是商人,他们有大量的货物要运输。按照规定,过桥时是按重量来收费的,这个占了大桥收费的近一半。但是,对于商人们来说,由于从桥上通过,过河又快又安全,商人们都放弃了渡船,改为过桥。当然,商人的运货马车对于大桥的损伤也比较大,李松要求王石匠他们要注意对大桥进行维护。

    由于大桥那边实在太繁忙,连晚上都还有人要过桥,工部不得不加派人手,在那里常年驻扎了200多号人,每天3班倒,轮流收费。

    一个月下来,大桥收费将近1万两,刨去各种开销,收益接近8000两。这样算下来,全年大概收入10万两,4年多就可以收回投入的40万两资金了,到了第5年就开始大赚特赚了。

    这个收益震动了朝廷,照这样看来,大桥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是个聚宝盆啊!

    刘铁匠的作坊那里,工部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在参观了黄河大桥归来后,很多大臣感受到了两轮马车和四轮马车的差距,纷纷订购四轮马车。

    大部分人是找工部,也有人找的是民间资本开的私人作坊。相对说来,私人作坊的价格比工部要便宜些,所以也吸引到了一些顾客。这也正是李松希望看到的:不要由一家垄断,而是形成竞争局面。

    但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