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清丈田亩,均地于民!(2/4)
官员士绅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而丁银项目仍然存在,赋税、徭役自然而然便都落在贫苦农民的身上。
对此,陈以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重新清丈全国田亩,废除丁银制度,转而摊丁入亩。
这是对官吏、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查漏补缺,不再按照人头计赋税、徭役,而改按照土地或田赋数均摊丁银,这部分农民土地较少或没有,负担自然较前减轻。
但是,拥有土地多者,不仅有官绅,还有大族豪强,陈以勤这一谏,是要对以田地传家的大族豪强沉重一击。
陈家,这支当世距离世家最近的家族,要将自家家族以下的大族根基给刨了。
朱厚熜望着陈以勤的眼神中,多了些惊讶,多了些赞叹,要不说还是读书人呢。
自我以上,众生平等,自我以下,秩序分明。
陈家仗着自家不在田地里刨食吃,就肆无忌惮刨其他家族的根基。
稳、准、狠!
土地。
是许多大族传承根本。
谁也不敢保证,世世代代的子孙皆是聪明人。
而家族拥有大量土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但凡后代还有点脑子,不那么败坏家产,凭借着收租,就能挺好多年。
千亩良田,可保家族一代传承;万亩良田,可保家族两代传承;十万亩良田,可保家族三代传承。
要是连续四代都出败家子,那便是天命,家族败也就败了,无怨无悔。
清丈田亩,是拿刀子往世家大族肺管子上捅,那摊丁入亩,就是将世家大族往死路上逼了。
足赋税,足徭役,大明朝那些惜财如命的大族,怕是听到这两个‘足’字都能吐血。
朱厚熜没有立刻同意,当然也没有反对,笑着反问道:“与其摊丁入亩,何不均地于民?”
陈以勤心头顿时掀起惊涛骇浪,他原以为自己的想法就够大胆的,没想到,圣上却要比他还要大胆。
如果说,摊丁入亩是敲了敲大族豪强的棺材板,那均地于民,就是掀开了大族豪强的棺材板,挖出了大族豪强腐朽的尸骨,暴露在阳光下后。
把土地重新清丈,再按人头分配给百姓,是彻底毁掉大族豪强的生存土壤。
除非,大族豪强利用手中的财富再去买卖土地,重头再来。
几世的积累,烟消云散,大族豪强不拼命才怪。
但朱厚熜却犹嫌不够,打补丁道:“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后,田地的使用权归于百姓,而所有权将归于朝廷,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私自买卖。”
他能保证大明朝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但不能保证上亿百姓不遭受天灾人祸,为了避免大族豪强故意给百姓制造苦难,低价买卖百姓田地,间接达成兼并土地的目的,那不如就禁止所有买卖。
陈以勤眼睛瞪的像铜铃,圣上这是为大明朝土地打上了最后一个补丁,将阳光下的大族豪强腐朽尸骨给剉骨扬灰了。
正应了《孟子·滕文公上》那句话:“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朝廷轻易是不会去动田地的,土地归于朝廷,其实是给了普通百姓保障,将土地转化为了百姓手中的恒产。
土地归于朝廷,朝廷归于百姓,拥有恒产的人,会有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从而能够专注于道德和精神的修养。
而没有恒产的人,则可能因为生活的不稳定而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波动,甚至可能因为生存的压力而做出违反大明律法的事情。
人人都有恒产,虽然不多,但不遭大灾不遭大难,衣食都能自足。
但这对官吏、士绅、大族、豪强来说,那点微末的恒产就不满足了。
官吏要的是权力代代相传,最大锚定物之一,便是在土地上建立的势力。
士绅要的是诗书代代相传,土地产出供给自己和子孙读书的锚定物,也有土地。
大族、豪强就不必多说了,那是家族传承的保障。
陈以勤想说些什么,但张着嘴,唇齿也在动,可就发不出声。
如今大明朝在册田亩三亿亩,均到过亿百姓头上,一人不到三亩地。
当然,大明朝真正的田亩数远不止如此,从洪武到弘治年间,天下田亩就已减少过半。
具体到某些地区,如湖广田额原本为二百二十万顷,到嘉靖年间时存额仅仅二十三万顷,失额一百九十七万顷;河南田额一百四十四万顷,嘉靖时存额四十一万顷,失额一百三十万顷;广东田额二十三万顷,嘉靖时存额七万顷,失额十六万顷。
大明朝土地失额非常严重,这与官绅、大族豪强的手段有关。
丈地缩绳、诡计、飞洒、宽绳、隐田、匿户等等。
士人集团对土地及土地生产资料进行把控,时至今日,已延伸到对政权的侵吞。
陈以勤家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此,陈以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重新清丈全国田亩,废除丁银制度,转而摊丁入亩。
这是对官吏、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查漏补缺,不再按照人头计赋税、徭役,而改按照土地或田赋数均摊丁银,这部分农民土地较少或没有,负担自然较前减轻。
但是,拥有土地多者,不仅有官绅,还有大族豪强,陈以勤这一谏,是要对以田地传家的大族豪强沉重一击。
陈家,这支当世距离世家最近的家族,要将自家家族以下的大族根基给刨了。
朱厚熜望着陈以勤的眼神中,多了些惊讶,多了些赞叹,要不说还是读书人呢。
自我以上,众生平等,自我以下,秩序分明。
陈家仗着自家不在田地里刨食吃,就肆无忌惮刨其他家族的根基。
稳、准、狠!
土地。
是许多大族传承根本。
谁也不敢保证,世世代代的子孙皆是聪明人。
而家族拥有大量土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但凡后代还有点脑子,不那么败坏家产,凭借着收租,就能挺好多年。
千亩良田,可保家族一代传承;万亩良田,可保家族两代传承;十万亩良田,可保家族三代传承。
要是连续四代都出败家子,那便是天命,家族败也就败了,无怨无悔。
清丈田亩,是拿刀子往世家大族肺管子上捅,那摊丁入亩,就是将世家大族往死路上逼了。
足赋税,足徭役,大明朝那些惜财如命的大族,怕是听到这两个‘足’字都能吐血。
朱厚熜没有立刻同意,当然也没有反对,笑着反问道:“与其摊丁入亩,何不均地于民?”
陈以勤心头顿时掀起惊涛骇浪,他原以为自己的想法就够大胆的,没想到,圣上却要比他还要大胆。
如果说,摊丁入亩是敲了敲大族豪强的棺材板,那均地于民,就是掀开了大族豪强的棺材板,挖出了大族豪强腐朽的尸骨,暴露在阳光下后。
把土地重新清丈,再按人头分配给百姓,是彻底毁掉大族豪强的生存土壤。
除非,大族豪强利用手中的财富再去买卖土地,重头再来。
几世的积累,烟消云散,大族豪强不拼命才怪。
但朱厚熜却犹嫌不够,打补丁道:“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后,田地的使用权归于百姓,而所有权将归于朝廷,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私自买卖。”
他能保证大明朝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但不能保证上亿百姓不遭受天灾人祸,为了避免大族豪强故意给百姓制造苦难,低价买卖百姓田地,间接达成兼并土地的目的,那不如就禁止所有买卖。
陈以勤眼睛瞪的像铜铃,圣上这是为大明朝土地打上了最后一个补丁,将阳光下的大族豪强腐朽尸骨给剉骨扬灰了。
正应了《孟子·滕文公上》那句话:“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朝廷轻易是不会去动田地的,土地归于朝廷,其实是给了普通百姓保障,将土地转化为了百姓手中的恒产。
土地归于朝廷,朝廷归于百姓,拥有恒产的人,会有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从而能够专注于道德和精神的修养。
而没有恒产的人,则可能因为生活的不稳定而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波动,甚至可能因为生存的压力而做出违反大明律法的事情。
人人都有恒产,虽然不多,但不遭大灾不遭大难,衣食都能自足。
但这对官吏、士绅、大族、豪强来说,那点微末的恒产就不满足了。
官吏要的是权力代代相传,最大锚定物之一,便是在土地上建立的势力。
士绅要的是诗书代代相传,土地产出供给自己和子孙读书的锚定物,也有土地。
大族、豪强就不必多说了,那是家族传承的保障。
陈以勤想说些什么,但张着嘴,唇齿也在动,可就发不出声。
如今大明朝在册田亩三亿亩,均到过亿百姓头上,一人不到三亩地。
当然,大明朝真正的田亩数远不止如此,从洪武到弘治年间,天下田亩就已减少过半。
具体到某些地区,如湖广田额原本为二百二十万顷,到嘉靖年间时存额仅仅二十三万顷,失额一百九十七万顷;河南田额一百四十四万顷,嘉靖时存额四十一万顷,失额一百三十万顷;广东田额二十三万顷,嘉靖时存额七万顷,失额十六万顷。
大明朝土地失额非常严重,这与官绅、大族豪强的手段有关。
丈地缩绳、诡计、飞洒、宽绳、隐田、匿户等等。
士人集团对土地及土地生产资料进行把控,时至今日,已延伸到对政权的侵吞。
陈以勤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