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刚写了一章关于落实义务教育的章节,果不其然立刻就遭受到了批评和质疑声音,理想主义四个熟悉的字眼再次出现,因为是付费读者也就是作者君的衣食父母的质疑,所以必须要做解释。

    如果是非付费读者,就不解释了。

    各说各话没意义,咱们就两点质疑直接上数据。

    其一,关于义务教育对书中时期政府的财政压力问题。

    书中写的很清楚,这个义务教育暂时只在南京和广西落实,咱们按照《大明会典》中离着嘉靖三十六年最近的一次全国统计,即弘治四年数据来做基础。

    广西人口为一百六十七万六千二百七十四人,直接精确到个位数。

    南京也就是应天府,七十一万一千零三人。

    这是弘治四年的数据,书中为嘉靖三十六年,加之在主角的影响下,南京发展的很好,我们假设难民的逃荒、各地贫农到南京落户生存以及算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南京有一百五十万人,广西有二百五十万人,加在一起四百万,这個数字不少了吧。

    书中写的是五到十岁孩童为适龄教育孩童,对这一群体落实义务教育制度。

    这个比例大概是多少合适,咱们取一个高值,一成。

    也就是两地一共有四十万适龄学习孩童。

    但请注意,这是一口气吸纳了两地六岁到十岁这个年龄段区间的所有孩童,往后每年再吸纳的数量将会锐减很多很多。

    学费的事没必要说,因为学费收多少是朝廷定的,如果主角按照一个人一文钱收,那只是四百两学费而已,按照一个人一百两银子收,那就是四千万两。

    所以说学费的多寡没有意义,教学的成本不是学费,而是给这些孩子建造学堂、提供教材、聘请老师的开销,这没错吧。

    这笔开销多少暂时先不说,先谈谈这四十万孩子一日三餐的花费。

    按照《中国粮食发展史》的记载,明天启年间,北直隶一家五口的日耗粮是2.4斤,明代一斤是596克,也就是合现代1430克,平均一口人的日耗粮是286克,这是平均值,大人肯定比孩子吃的多,姑且都按平均值来计算,明代平民家庭不会一日三餐,最多一日两餐,一餐一人143克。

    三餐就是432克,一个孩子。

    折明代0.72斤。

    四十万孩子一天就是耗粮二十八万八千斤,约折明代一千九百石左右。

    一年总耗粮六十九万四千石。

    光吃粮食肯定不行,按照粮食:蔬菜的比例为3:1来计算,那么还需接近二十万石蔬菜。

    至于肉,这应该不算明代时期日耗必需品吧。

    通过数据,我们暂时性得出了义务教育下四十万孩子的日常消耗成本,接下来咱们再回头去算教育成本。

    四十万孩子假设四十人一间学堂,那就需要一万间学堂。

    前文提及过,水泥已经有了,建筑高度可以取得突破,容纳率提升,姑且我们不算水泥的存在,按照明代建筑工程来计算,《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有记载。

    万历年,一间占地半分(约合33平米)的厢房,连建造耗材带装潢后卖出去,二两银子。

    三十三平米当学堂,坐四十个孩童,不过分吧,拥挤确实拥挤了一些,但应该坐的下。

    另外这个二两银子是卖价,成本能要多少呢。

    不考虑拥挤那么我们就按二两来计算,一万间教室二十万两的建造成本。

    教材成本,因为这是书中推动剧情、时代发展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很难找到史实考据,那么只能按照明代印书的成本价来计算了。

    《明代出版史稿》中记载,明朝印刷一本五千字左右的书,印刷成本为写刻银三两七钱九分,板七块五钱六分,签头纸煤八分,合计四两四钱三分,但这里是单印一本书,最贵的开支是写刻银,也就是雕刻模板。

    别说四十万本书,就算四百万本书用的也只是一个模板,按照一个模板可以用一千次来算,也只需要四百套模板就够了。

    得出开销为(0.56+0.08)*400000+3.79*400=257516两银子,这是一门学科四十万孩子教材费用,六门学科为1545096两白银。

    聘请教师成本。

    明代私塾教师一个月的月钱为二两(贫困些的地方一两甚至八钱都有,视当地经济水平决定),我们就按二两来算,六门主课就是六个教师,每个教师辛苦点带八个班,一堂课三刻钟,一天大概要工作三个时辰(六个小时)能完成当天的教学工作。

    四十万学生一万个班,也就需要大概七千五百个教师。

    每个月给教师开的月俸为一万五千两,全年十八万两。

    现在所有成本已经通过详实数据的形式统计出来了。

    这些孩子的义务教育总花销为一年:六十九万四千石粮食、二十万石蔬菜、十八万两教育成本。

    一次性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首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煌煌华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煌华夏并收藏首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