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难军的地盘上,拓跋家亦即李家是老大,其下则有诸多豪族,比如野利家、没藏家、嵬才家等等。这些党项酋豪与仁福将军的关系,恐怕与大唐中央与藩镇相类,既有合作,也有斗争。

    闻知辽贼有意进犯,仁福将军就向各家去信拉帮手,不能说应着聊聊,只能说完全没有响应。

    附近的各部落大多直接跪了贼子,如今反倒是南山野利家带着人马赶过来助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野利家,是南山党项豪族,据称其部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妥妥的实力派。平夏这边的墙头草是万万信不得了,仁福将军暗自盘算,若能熬过这一关,就跟野利家好好办联姻,再拉拢一些南山部众。

    届时,就让这帮家伙动手,把家门口好好清扫一遍。

    但是,熬得过去么?

    仁福将军又开始纠结。

    战,还是降。

    要不要卖了野利家跪了算,现成的投名状。

    仁副将军自己信心如何难说,几个儿子倒很亢奋。

    长子李彝殷早已出城去迎接,领着一个中年老汉正风风火火地赶过来。

    这是个典型的陕北汉子,爬满褶子的老脸红得发紫,仁福将军抛开杂念,抢步上去,与他四掌相握,热泪盈眶,道:“汉人说,患难见真情。今野利族长能伸出援手,某铭刻于心,待退了强敌,这定难军,你我两家共之。”

    野利族长刚从山上下来,仁副将军这般慷慨,羞涩道:“李兄言过了。”

    仁福将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不等了,直接就问:“家中可有女子?”

    野利族长憨厚一笑,道:“这个倒是不缺。”

    “善哉。”仁福将军看了一眼儿子李彝殷,心说,回头就让儿子把老婆撵走,向野利家求亲吧。

    傻儿子还不知道自己已被爸爸安排了,陪在一边满脸红光,一双糙手都不知该往哪里安放。

    ……

    援兵入城的次日,李承嗣差遣信使至城下,射书上乘约战。

    书曰:

    “大唐征西行营都统制李,以兵五千,约拓跋仁福三日后会猎于夏州。”

    这战书好不歹毒。

    不称官职不称李姓,这是不承认仁福将军的官爵与身份。

    说只出五千兵,这就是赤裸裸的鄙视。

    看着这战书,陇西郡王李仁福大脸红了又黑,黑了又红。

    欺人太甚呐。

    更可恨的,是他感觉就算人家五千自己也干不过。

    真不是妄自菲薄。

    别看党项如今遍布京西北。夏绥有党项,横山有党项,西边灵州、盐州有党项,天德军、振武军有党项,北至阴山以北,南到横山,东到大河,西至河西,好像处处都有党项。

    但是,党项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战斗力也很一般。他们主要靠地利跟人耗,真打起来,吃亏的多。哪怕是中唐以后,朝廷对党项的压制也从来没有失控过。只不过,在人家眼里,党项还不是一个应被重视的对手。

    没错,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也不怪人家瞧不起。早年拓跋思恭勤王时,面对巢贼就没打什么胜仗。当然那会儿仁福将军还小,亲爸爸挨打也没让他亲眼见过。但是前两年在家门口被捶,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记忆就十分深刻了。

    尤其跟着杨师厚出城的那次,仁福将军亲自带队,被老黑一个照面打散,狗撵兔子一样追得满地跑。每每午夜梦回,都叫他冷汗直冒。

    跑慢一步,就死挺了。

    辽贼他没机会细观,但是梁军嘛,仁福将军是凑在近前看了个饱。

    士兵令行禁止,杀人技艺娴熟这都不说,只看那一身铁,仁福将军就知道自己该干嘛去了。杨师厚带来二三万人,一大半铁铠,而且品质上乘,这就甩出他几条街。哪怕到今天,他仁福将军凑得出三千甲士么?

    这样的梁军,辽贼能杀个旗鼓相当……

    浪战?仁福将军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野利族长显然没有经受过生活的毒打,斗志还很高昂,义愤填膺地说:“贼子来了几多?这是瞧不起爷爷么。”

    也不怪老酋长不知彼情。从李大郎时代以来,豹军上下就养成了不废话,不夸耀,该下死手下死手,该跑路时就跑路的工作风格。既没有四处公布出兵规模的习惯,更不屑于虚张声势。

    所以,公开场合,你是听不到辽贼的出兵计划的。

    至于说从营地规模估算敌军规模?这种高级难度的技术活,就更不是野利族长所能掌握的了。所以,老酋长是真不知道对面的敌兵究竟有多少人。

    跟他同来的一众酋豪也纷纷鼓噪,道:“哼,五千,让他出一万又怕了他。”

    在山民冲突中,从来都是他们党项汉子牛气。说一个打十个或许有点夸张,但是一个打三两个不在话下。淳朴的酋长们觉着,他们这一万多人,怎么着打个二三万不成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蜻蜓并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