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亦道:“我等断发明志,继承辽王遗志,戡平乱世,再造大唐。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不灭梁贼,不混一天下,我等绝不蓄发!”

    嚯,这齐声朗诵的这个气势很是慷慨激昂啊。这你说没有反复排练,他都不能这样齐整。

    哎呀!有备而来啊,全要做秃驴怎么?

    郑守义左右瞅瞅,发现秦光弼几个倒是没有跟进,瞧那模样,似乎也很是惊讶,目光看向这些秃瓢,表情也很愕然。

    对面的那些酸丁们同样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显然也不知情?

    等秃瓢卤蛋们亮了相,李老三才又道:“列位,我军已有卢龙、振武、河东、义武四镇之地,治下数百万生民,数十万将士。王兄身后当择一人袭位,以使政出有门,令出有据……

    “大郎去时已有遗言,以三郎袭位。”李三才说到一半,便有李太公开口接腔道,“三郎推辞不受,坚持嫡长袭位。若在天下太平自无不可,但方今乱世,国赖长君。我做主,洵儿袭辽王爵位,三郎为节度留后,摄军政事。”

    嗯?

    郑守义是万万没有想到这李太公会发言。

    要说这李太公么,其实身份很尴尬,别看李大是他儿子,但是,这份基业他说话未必有什么分量。

    看在李大的面上,弟兄们尊你一声李太公这是尊重。可是你老小子也得有点自知之明。帮忙管管钱粮、收取租赋这都没啥,哪怕吃点拿点,只要不过分,弟兄们也都能睁只眼闭只眼。

    但是,军政大事啥时候轮到这老小子做主了?

    这可就是失了分寸,忘了本分。弟兄们不给面子,你算什么玩意?

    若是惹急了翻脸……

    正觉着一股邪火噌噌升起,郑守义赫然惊觉,这是李老三的安排吧?

    翻脸?

    呵呵,没有的事。

    认真一想,做了多年大帅的郑二却听出来这里有个含糊。辽王是李洵不错,但是李三这个节度留后是哪一镇的节度留后?这个摄军政事又是管哪一镇的军政事?

    这个疑惑很快就被解答。

    老汉才说完,李三就接回了话头说:“今有四镇,按惯例是各镇节度使掌本镇兵事,总决于王兄。今王兄不在,为统一军令、政令,我欲设枢密院,总掌四镇军政事。

    各镇兵事,仍由各镇节度使管辖,但一切兵事由枢密院总决,节度使亦需遵枢密院令。

    各镇文官由枢密院委派,战时尊节度使将令,但平时节度使不得干预民政。

    列位以为如何?”

    好嘛,这小子居然跳过了节度留后与辽王继承这一节,直接丢出个枢密院来,一出手就炸得老郑是外焦里嫩,根本闹不清这里头的门道。

    从前,李大直领了卢龙、河东两镇节度使,军政一把抓,但是属镇义武节度使就是管军不管民,这先例还就是从他郑某人身上开的头。

    振武军按道理也是这样,只因那边比较荒僻,大李子也没甚得力人手,所以民政一直是刘三挂着节度府属官的衔在干。你可以说这是节度府军民一把抓,也可以说刘老三是名不正言不顺。

    似乎,好像,这枢密院就是大李子的一个变形?

    有些弯弯绕郑守义一时想不明白,但是,有一点却很清楚,这个枢密院关系重大,究竟李老三准备怎么个搞法,可不能含糊了。

    头头估计就是李老三没跑,但是,既然是枢密院了,那总不能一个人干吧?“枢密院”么,肯定要有些人的。

    那么,还有谁?

    有没有我老郑的身位?

    就在郑守义苦苦思索时,边上秦光弼道:“留后,不知这枢密院如何组成?”

    郑守义忙竖起耳朵听讲,两只眼睛也死死盯着李三。便见李老三道:“枢密院暂设六人,其中枢密使一人,副使五人。我为枢密使,郑守义、秦光弼、李承嗣、张德、李君操为副使。”

    郑守义意外听说自己也在这个枢密院里,而且位置很靠前,虽只是个副使,但是听着也不错嘛。

    郑大帅立刻意识到,这应该就是李三郎开给自己的条件了。

    李老三这个操作着实让人不解。要开条件,不是应该私下勾兑明白么?

    这些年老黑也读了点书,知道朝廷从前有个三省六部,这枢密院不就是四镇的尚书省么?李老三是宰相,爷爷也是个副宰相?

    唐朝皇帝都没了,老李家早晚要上台,李三这是不当皇帝要当宰相么?

    歪头瞥了眼秦光弼,郑守义心想,这老小子,怨不得跟李三穿了一条裤子。将来外甥做天子,他老秦做又是节度使又是副宰相,了不得呀。

    关键是发现自己并没有被完全忽视,好歹也给允了个副宰相,郑将军就觉着……似乎还行。

    边上秦光弼明显是念完了台词,一拱手表示同意收了声。

    既然自己也混了个枢密副使,郑守义当然不好意思反对了,总不能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蜻蜓并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