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有两个和尚特别厉害。

    一个和尚自然是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直做到了九五之尊。

    另一個有名的和尚便是帮助明成祖朱棣,由藩王造反夺得天下的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广孝,也是著名的黑衣宰相。

    朱棣之所以能成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谋反并成功的人。

    不仅在于朱棣能力强悍,时机把握得准,更关键的是身边有姚广孝这位妖僧。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成为唯一一个入大明祖庙的文臣。

    “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年近而立之时,姚广孝与道士席应珍结为忘年交。”

    姚广孝随永乐帝到北平后,居住在与燕府相近的庆寿寺,与永乐帝商量政事时常常屏退他人。

    不是被皇上抛弃,而是被家乡的亲人抛弃。

    而是说像他这样暴富的人不配与好友相交,因为他的富和贵来得都不正,充满着血腥。

    “建文元年七月七日,风雨大作。”

    “其文经流传后,对明清两代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史书对姚广孝靖难功臣的形象给予了肯定,但到了如今的乾隆年间,姚广孝的功臣形象彻底颠覆。

    有人说姚广孝忠心为主,也有人说姚广孝贪慕名利。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每年都诏请高僧到首都南京举办法会。”

    由此可见,姚广孝对于这些功名利禄是毫无兴趣的。

    “北平被围,姚广孝依命安抚北平兵民,下令加强北平守御,击退朝廷进犯。”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

    张居正:永乐帝之所以靖难之役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臣就是姚广孝。

    “姚广孝得知情报后,改变战略,请求朱棣举兵南进,攻打都城南京。”

    可以说,姚广孝是以阴谋家的的身份入明史的。

    其三,在靖难之变中,姚广孝运筹帷幄,对永乐帝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

    “为消除朱棣起兵的顾虑,姚广孝自称通晓天道。”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去。”

    “当时诸王赴京奔丧,奏请明太祖朱元璋选取名僧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永乐大典》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如果要写,必然请天下的有道高僧。

    朱棣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所以对姚广孝颇为看重。

    乾隆:姚广孝终其一生,毁誉参半,称其为妖僧倒也不算太坏。

    “洪武十年,为统一思想,明太祖朱元璋令高僧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并推广,姚广孝于是遵令依照《心经》指导弟子习禅。”

    姚广孝和三国的贾诩很像,看透了一切名利权势。

    所以在姚广孝临终之际,他跑去探望姚广孝,也是为了问清楚朱允炆的下落。

    否则,姚广孝不会在临死的时候,请求他放了溥洽。

    “两人情谊深厚,交往长达二十余年,姚广孝也将席应珍视为至交好友。”

    “指出县官过失,督促县官发放粮食,灾民生计问题得以解决。”

    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福利待遇,统统不要。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痛苦。

    因为姚广孝离经叛道,鼓动王爷造反,不守君臣之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朱允炆去向的谣言越来越多。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逝世。”

    可是,皇上灭了方孝孺的十族,这也是他的错吗?

    故乡的拒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自此以后,他白天穿官服,照样上朝,晚上就换上僧服,吃斋念佛。

    “同年五月,燕军无法攻下济南,士气衰减,兵将疲惫,姚广孝遂写信让朱棣将燕军带回。”

    “姚广孝回京后,继续任职太子少师,受命辅导太子朱高炽和皇长孙朱瞻基。”

    “姚广孝虽未受官,但此次赴京让他得以与不少官宦和高僧结交,增添了其成就事业的雄心。”

    不仅如此,他年轻时的好朋友也关着门不愿相见。

    一心想在名利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为此不惜鼓动朱棣起兵造反。

    好友只托人捎了几句话,大概意思是,穷人不与富人相交。

    最终的结果,姚广孝成功了。

    “并下令要求姚广孝蓄发,恢复其姓氏姚,赐名广孝。”

    姚广孝知道一旦造反,无论成败都是千载骂名。

    可是,《永乐大典》修好了,他仍然没有见到庇护朱允炆的得道高僧。

    这个时候,他就只能请求姚广孝帮助。

    “洪武八年,朝廷下诏命通晓儒学的僧人出仕为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