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接连两次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让各朝古人唏嘘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迹后,才明白大清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主播会说大清帝国是历朝历代中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强大的大清帝国,却被外国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统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难免有一种类似兔死狗烹的感觉。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形成三角制衡关系,谁也别想一家独大,确保载淳顺利接班。”

    结果战争都快结束一年时间了,咸丰还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后病逝。

    刘彻:朕要是没有记错,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的日子是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快一年时间了,咸丰皇帝还没敢回到北京,如此胆小窝囊的皇帝也是少见。

    “因此他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位卑权重,短期内成不了权臣,威胁不到皇权的人。”

    “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气,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会支持八大臣。”

    “当然,肃顺的职务并不低。”

    “第六位是匡源,汉臣,时任礼部侍郎、军机大臣。”

    “11月2日,对京城变化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随即就被逮捕。”

    各朝的统治者从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兵部侍郎,大概1万多人。”

    “问题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庄,而朝廷班子却在北京。”

    “这道看似不点名,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轩然大波。”

    “恭亲王在北京活动的同时,在承德的慈禧也没闲着。”

    要说大清晚期时代哪个人名气最大,就不得不提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朝堂还忙着内斗,这样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灭亡都天理难容。

    毕竟这三人是牵头的,也是跟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斗争得最激烈的,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时,众大臣主张咸丰离京到承德躲避。”

    “根据记载,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

    “杜翰就稍微惨了点,他老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痛恨的人。”

    “载淳只有6岁,按照清朝皇帝12岁亲政的最低标准,载淳即位后起码也有6年的实习期。”

    “如果这八个人忠心耿耿,那就是乱臣贼子,夺权窃柄。”

    “而如果两宫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盖上印章就可以下发执行了,不需要经过顾命八大臣的同意。”

    “表示事关重大,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

    “咸丰死后,肃顺深知,拟旨要想通过,必须先批红,再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

    “周祖培等人联名上奏,建议改年号为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因受宠不及载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想象一下,老领导退休前安排三个秘书主持工作,这让单位的老员工怎么看,能服气吗?”

    “历朝历代,宫廷政变都是讲究一个快字。”

    “现在咸丰驾崩,他还是顾命大臣,因资历老又深受咸丰信任,故而是名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至于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处理八大臣的事,在没有两全其美解决方案的情况下,那也只能把责任推给先皇了。”

    “问题三,作为满洲贵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寿并不是可靠之人。”

    苏晨思索再三,还是决定给各朝古人重点提一下辛酉政变。

    “这还不算,他还剥夺了慈禧去咸丰灵前祭酒的资格。”

    “大致是说恭亲王化装成萨满,在行宫见到了慈禧和慈安。”

    “咸丰让一个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主持朝政,京城里的那些元老能服气吗?”

    “八里桥之战后,因清朝的北方正规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朝廷急需善于练兵的大臣,于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丰的格外器重。”

    “第二个是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他也是三朝元老,两届顾命大臣。”

    说来说去,还是顾命八大臣出现重大失误,没有算计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给了对方从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时间,堪称是作死之举,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

    如果不和外界接触,迟早有一天也会面临清朝的悲剧。

    尤其是主播刚刚提到辛酉政变,既然要发动政变,军队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第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