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覆灭,建立在小农经济税收之上的皇权集中制度始终都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改变。

    无数人都试图推动税收向着商品经济思路转型,但是鲜有成功者。

    所以古代中国文明也被牢牢压制在重农抑商的枷锁里,迟迟等不到升级。

    重农抑商其实也正是两种税收逻辑冲突的结果。

    表面上来看,打压商业是因为商人既不事生产,还会虹吸农业人口,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不足。

    而本质上,则是由于商人大多居无定所,且商业活动复杂多样,使得古代征商业税的成本极高。

    反观农业,典型的不动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税基稳定,征收成本低廉,所以中国长期以来都把农业作为课税的重点对象。

    但是所谓的重农抑商,重视的也并不是农民,而是农业带来的税收。

    拿着最低的回报,干着最累的活,交着最重的税。

    因此,中国古代农民一直在逆来顺受和忍无可忍之间不断切换。】

    刘彻:重农抑商的本质,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产量不足,不足以养活全国人口,所以必须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让老百姓都能安心耕种。

    至于视频中提到的商业税收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

    他们大汉就有对商贾买卖货物进行收税,不管征收商业税的成本高不高,总归是可以收一些商业税的。

    其实根本在于粮食产量低,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

    在这种大背景下,重农抑商是必然的举措。

    只有让老百姓把心思全放在土地上,才能尽可能的种植出更多的粮食。

    否则老百姓看到做生意这么赚钱,全都蜂拥跑去做生意了,那原本就不够的粮食就更少了。

    各朝不少官员非常认同视频所说的,农民的确在逆来顺受和忍无可忍之间不断切换。

    华夏的老百姓可以说是最安分守已的,不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就会一直逆来顺受下去。

    可一旦把老百姓逼到死路,他们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是非常惊人的,足以改朝换代。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主要的农业税改革,每一次改革不仅都伴随着血与泪,更是小农经济思维和商品经济思维的显化冲突。

    第一次的改革出现在明朝中期,当时明朝第一权臣张居正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加地主乡绅势力,主导推行给农民减负的一条鞭法。

    结果是张居正死后被利益集团挖坟掘尸,彻底清算。

    第二次改革是清朝雍正皇帝耗费一生强行推行的,号称一条鞭法升级版的摊丁入亩。

    为了推行这个政策,雍正杀的是人头滚滚。

    而自己更是日夜批复奏折,最后被活活累死。

    前两次,一次失败,一次勉强成功。

    直到第三次改革,借助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三个千年级别历史机遇带来的动能,中国在2006年彻底取消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商品经济终于得以上位。】

    张居正:什么?老夫被挖坟掘尸?

    张居正目瞪口呆的愣在原地,仿佛被雷击中一般,任凭周围人怎么叫唤也毫无反应。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自己好歹也是堂堂大明首辅,死后居然落得如此下场,被人从坟墓里挖出来掘尸。

    好了好半晌,他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咋一听令他难以置信,可仔细想想,这种悲惨结果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只是没想到居然成真了。

    在他强行推行改革的那一刻,他就有预料自己的下场大概率以悲剧结尾。

    毕竟自古以来,改革之人都没有好下场。

    因为一旦推行改革,势必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围攻。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推行改革千难万难,改革者想要有好下场近乎不可能。

    可即便如此,他也要强行推进改革,用强有力的手段压制反对派。

    他不为其他,只希望通过改革可以让大明朝化解危机,延续更长的国祚。

    他之所以费尽心力的改革,是因为他看到了大明朝面临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尽管他早已有心理准备,可是得知自己死后被挖坟掘尸,内心还是不可避免的悲痛。

    想想他一心一意为了大明朝,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可谓是呕心沥血,不惜得罪整个官绅阶级。

    可最终的结果却落得这般田地,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可很快他就重新坚定信念,目光深沉而坚定,散发出一往无前的气势。

    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可为了大明朝,为了天下百姓,他也必须勇往无前。

    即便死后被清算,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他纵死无悔。

    雍正:朕因为日夜批复奏折被活活累死,确定没有开玩笑?

    他怎么看都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