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从外而回。

    连忙点头示意,之后神色匆匆的出府苑大门去。

    在府邸门口时才擦了把汗,“好险……君侯今日,实在是奇怪了点,他好像忽然高兴了起来……”

    “可,明明我们就是在说令人担忧的事,他高兴什么!?”

    “难道和,心悸有关?!君侯身体越痛,他反而越发高兴刺激?”

    这什么心理。

    ……

    九江境内兵马修整需三到五日,曹操也定好了回许都的时日,同时派出了前哨先行探路。

    这一仗,历经十个多月,将近一年,当真是令人精疲力尽,只想尽快回到安乐之地,可修生养息一段时日,再等待局势有变。

    而此时,许都内城。

    散朝之后,公卿大臣们一同快步而行,杨彪走在后方,俯瞰群臣,走出宫门时,在皇宫大门前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人。

    董承。

    董校尉已经调离了许都皇城,和长水校尉同列,此时擅离职守到皇城特意来等他,恐怕也是有事相求。

    因为以往的情谊和立场,杨彪不会立刻驱逐,或者视若无睹。

    所以还是走了过去,到马车前挺直了腰板,呵斥道:“董校尉不在值守,为何入京都来?”

    “太尉,今有一事,不得不与太尉商议。”

    “何事?!”杨彪背起了手,气定神闲的长舒一口气,道:“校尉可知,现在校事遍布内城,你我今日一见,一定也会被他们记录在案,待日后司空回来,是要被叫去问询的。”

    董承听完,脸上的笑意也收敛了些,不能显得密谋、谄媚,免得被校事认为在互通有无。

    他叹了口气道:“我昨夜听闻,曹操在寿春大胜袁术,已即将班师回朝。”

    “此次平定篡逆,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连许都百姓,都已开始传诵曹操之功绩。”

    “如此看来,日后你我想要再救出陛下,可就——”

    “什么意思?”杨彪愣神般看着他,“救?现在陛下过得不好吗?”

    “下令征讨,指名请司空出征的,都是陛下,而且司空之胜,大振我汉室声威,也领天下诸侯知晓,我汉室依旧还未亡!仍然还有人,在为了大汉数百年的王业,征讨逆贼。”

    “你这番话,与逆贼无二,请不要再提。”

    “你!”董承急了,两眼一瞪,不可思议的看着杨彪,“当初,太尉可不是这么说的!”

    “我与司空有隙,以往小人之心暗中中伤,现已冰释前嫌,自当以国事为重,”杨彪眼神里透露一股锐利,直逼董承,沉声道:“而今袁术不臣,而司空至德,又有泼天的功绩。”

    “陛下已任司马防为京兆尹,又命校事府与之明、暗卫戍皇城,使迎接王师回朝不生变故,还请校尉切莫再有此等心思。”

    “杨太尉,这么说现在你是已投身曹操麾下,愿意与他一同蒙骗天子了?”

    “你今日之言,我会如实去校事府告知于戏府君,”杨彪腰板挺直,不怒自威,语气也是颇为缓慢,自有一股威压于其中,“我杨彪一生行事无愧于心。”

    “陛下而今仍然是陛下,与寿春大捷自有极大的关联,而此功的确是司空率军、三军用命所得。”

    “彪,虽不喜宦人,但不至于蠢笨到因不喜一类,而沦为利欲相争的棋子。”

    “杨彪!”董承想到自己兴致冲冲,冒着被责罚的危险前来求见太尉,却没想到竟遭到了如此对待。

    这,简直有些羞辱!

    我虽被调离,但好歹仍还是国戚,居然会被轻慢对待至此,令人难以忍受也!

    “太尉此言,代表了什么,你可知晓!?”

    “代表什么?”杨彪冷然看着他,“代表了我杨氏向汉之心,弘农杨氏深受汉恩,无汉廷何能至此百年清誉,我所说的话,所做之事,均是为了陛下好。”

    “而不是为了你等……利欲熏心,权力争斗。”

    “我们是为了大汉长远!曹公势大,又从扬州得胜归来,立下汗马功劳!日后他一定会对天子不敬!步步紧逼!!”

    “他现在已经掌控了全部内外卫戍之权,只有更外囤军的几个校尉,可以称之为抵抗之力,但也微乎其微,别忘了,典韦现在就是屯骑校尉!他有万夫不当之勇!”

    “太尉,我知道令公子现正在随军,你不敢有所作为,只需要你想办法放开一条道的防备……”

    “你们要刺杀!?”杨彪当即反应了过来,虚着眼紧盯董承,继而咋舌道:“啧,你可知,我现在就能将你抓捕下狱,而后交大理寺审讯,大理寺少卿是谁你不会不知道吧?”

    “太尉,”董承轻喝了一声,“我相信太尉不会不明白自己的立场,若是要抓捕在下,也并无不可,但也问不出何人来,在外仍然还有袍泽为陛下扭转乾坤。”

    为你娘……杨彪自小受礼教熏陶的人,现在都想把董承的脸皮撕了。

    党争就党争、背叛就背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