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所有宛城的张济旧部之后,他们在朝堂上的人也都逐渐沉寂了下去。

    每日上朝也只能启奏日常政务,相安无事了十日,整个公卿层的大臣,均无任何异样之言,尽是夸赞司空之能。

    天子刘协,惊喜不已,每日欢心雀跃,肉眼可见其脸上笑意发自内心。

    能有这等光景,均是宛城扬名之功。

    但是,荀彧发现说完之后曹操的脸色不太好,原本他还微笑,但听完了自己夸赞后,却古怪的板起了脸。

    然后沉声道:“文若,区区宛城而已,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的迎接,况且,你以往并非是阿谀奉承之人,这些话日后不必再说了。”

    这不是荀文若能说出来的话!

    荀彧愣住了,眉头紧皱,没明白曹操这些话的意思,但他却也没有再多问。

    只是,心里很奇怪别扭。

    我这是发自内心的夸赞,洞悉张绣其奸,只身赴计重而破,的确是潇洒豪迈之姿,令人仰慕也是正常。

    怎么主公不喜夸赞吗?以往我见奉孝、志才他们所夸,都是极为受用,并且面露得意之色,喜形于色的啊……

    他不喜我夸?

    主公还是喜欢我严肃认真的品性,荀彧心想道。

    到入朝堂,接受了天子的表彰之后,曹操再得功绩在身,又点名夸赞了张韩、郭嘉、典韦等人在此行之中的文治武功,彼此都得一番赏赐皆大欢喜。

    散朝时满朝文武的夸赞,曹操都是一概不想听,面色严肃的向下疾走,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身后百官望着他的背影更是百感交集,各有心思。

    董承、杨彪等人走得缓慢,一层层向下,啧啧称奇:“司空明明是打了胜仗,却跟败了一样,从未见过这样的人。”

    杨彪轻抚胡须,附和点头:“的确是奇人也,这等人正是因为大胜,才以严肃鞭策己身,不可骄傲自满,正是行事豪迈不羁,实则内心谨小慎微,曹孟德……欲胜之难矣。”

    “董国舅,彪有一言,不得不说……”

    “司空,胜董卓百倍也。”

    董承听完此话,默不作声,腮帮微微鼓起,拂袖先行而去。

    杨彪在后乐呵的笑了笑,又和左右一同慢行。

    他知道就是自己评价对了所以董承才会反应这般大,曹操胜董卓不说百倍,十倍怎么都有了。

    曹操对朝堂的这一套,可令上下皆无话可说,陛下又亲近赞赏曹操,下面百姓只闻其威名仁义,广播功德。

    而他本人,对陛下更是嘘寒问暖,暗中教导,从未试图如董卓一样去强行把控朝堂时局。

    自己想要的建议也都是徐徐图之,这一次宛城大功,收回了张济三万兵马在汝南操训,陛下恐怕还以为是他能调动的兵。

    “唉……”

    杨彪敏锐的察觉到,可能并非如此,张绣肯从宛城挪步调防,说明已经是完全归顺曹操了,这三万人,一定都是归心于他,而不是降汉。

    此消彼长,他们又少去数万助力,原本以天子诏招降,就是要让张济旧部感念当年长安时的天子恩德,继而成为在外钳制曹操的一股力量。

    眼下看来,曹操不光化解了这等局势,甚至还一口吃下了这些兵马,又再壮大一分。

    满朝公卿的期待又输一阵,而曹操变得更加可怕,杨彪仔细思索了许久,此时觉得大势在曹,难以逆也,家族也不能吊死在汉,或许应当早做准备。

    司空府不知还缺何职,可让修儿去见一次曹公……

    ……

    许都春耕后十日,颇为安稳,许都越发的繁华。

    而且传出了许多青年才俊之名,其中以杨修最为出众,名门望族子弟,才学兼优,少有盛名。

    据说其人有过目不忘、口若悬河之能,又是年轻才俊,儒雅名门,当即被曹操征辟去了司空府,做主簿。

    曹操的主簿,不简单。

    坊间传闻,张伯常、郭奉孝两位,都是从主簿做起,最终能得大名。

    换句话说,能做曹操主簿的人,无一不是当世真正的才俊。

    这个职位,是来刷声望的,杨彪送子征辟去司空府,又代表了很多态度转变。

    这或许,是弘农杨氏已经认可曹氏的信号,由此整个许都公卿蛰伏得更加隐秘,不敢再冒头。

    这段时日,可谓真正的一派祥和。

    ……

    张半城府。

    郭嘉已经缺席了宴席半月有余,今日终于到来,刚来就说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消息。

    “趁此机会,当起用校事府,以监察百官,重设大理寺,命钟繇任寺卿。”

    郭嘉眉飞色舞的说着,这段时日忙碌之事,便全在此节上。

    诉讼廷狱之度,可彰显法治,由此来钳制许都各层,“许都府尹则是推荐满宠,满府君一向公正,铁面无私,且忠诚不二。”

    “而校事府,伯常觉得何人最为适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