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江山永固。

    才是他今日特别开心,特别开心的原因。

    皇帝发话,有想要出列符和方孝孺的立马偃旗息鼓。

    朱元璋目视太子,示意他继续。

    “儿臣朱权草拟议和条款如下,还请父皇太子诸位朝臣指正:

    一、蒙古需向大明宗主国称臣。

    蒙古国君去帝号,异王号,从此蒙古君王需向大明禀报,并经过大明皇帝陛下允许之后,方能即位!”

    太子殿下重新打开奏折,翻到连他也觉得不可思议的一页,面无表情的朗读起来。

    这次他也不管朝臣们是何反应,父皇是何反应。

    他们听到之后,又会如何想如何猜测了!

    反正震惊太多次,就干脆震惊个彻底吧。

    他不留任何喘息的一口气,将宁王奏报中剩下的部分一起念出。

    “二、蒙古需要大明宗主国纳贡!

    蒙古每年十月三十日前,需向大明进贡羚羊二十万只,蒙古马十万头,高原牛十万头,乳制品一万斤,生铁十万斤......”

    太子不知为何,越念到后面脸越红。

    但他还是坚持吐字清晰的念完。

    这又不是真的,只是异想开而已,做不做得到先不提,敢想是第一步。

    同时,在心中,也忍不住感叹,若是真的上供如此多牛羊就好了。

    至少大明以后就不会缺少肉制品。

    上首的朱元璋,眼睛微微眯起,显得分外惬意。

    下方的群臣已经陷入呆滞之郑

    他们这些人,大多都熟悉宋朝的故事。

    这些贡品从来都是中原以纳贡赏赐换和平的名义,向草原民族缴纳。

    什么什么他们竟然也敢在条约中,伸手向他们讨要了?!

    太子可没留意群臣的看法,也不给群臣的反应时间,

    “三、允许大明驻军!

    在克鲁伦河河畔,胡里拉和城池...等五个城市和地区允许大明军队驻扎,并负责其军需供养!”

    太子这句话读的实在是气弱。

    他实在想不明白,十七弟是怎么想出这条来的。

    古往今来也没见有哪个帝王施行在帝国境内驻军,还要求帝国供养的举措啊?!

    这到底是什么神仙想法?!

    他将这条很快的念完,接着下一条。

    “四、设立通商口岸。

    允许汉人赴草原经商,并划出三大城市作为和大明的经商互通枢纽,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不得随意欺辱.....”

    这一条还算比较合理。

    当然,是相对于上面几条而言,算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对大明和蒙古都有好处的一面。

    “五、大明百姓优先豁免权!

    凡是拥有大明身份的子民,不管在蒙古各部所犯何事,所犯何罪,均需押解回明朝依法判决,不允许私自处刑,动刑.....”

    陆陆续续的,五大条总算念完。

    太子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看的时候已经够震惊的,念出来差点把他折腾个够呛。

    针对朱权的这封奏疏,他只想用一句话评价。

    语不惊人死不休!

    身为大明朝的一方,他都觉得太过分了!

    若是真要议和,若是真将这些条款拿给蒙古人看。

    他想,或许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一场倾国之战!

    他收起奏折,重新放回到御案上。

    只是,自从他念完,到放下奏折,期间没有一个朝臣发言。

    所有人都呆愣愣的,有的盯着前面饶绶带,有的盯着虚空,有的口中喃喃自语。

    方孝孺则是眼神发直,恐怕已经被刺激的想不起来他刚刚那句不忠不孝的话。

    范文从还保有一份清醒,只是心中强烈的不可置信感充斥。

    他的三世祖是大宋名臣范仲淹,他的太祖经历过抗蒙的斗争。

    他们的日记心得,作为传家心得,一直保存在祖宗灵位前。

    他可是清晰的记得,当时宋朝是多么屈辱的向蒙古称臣纳贡都不可得。

    而如今,不过区区百年间。

    就风水轮流转到这个地步了吗?

    蒙古和如今的大宋...不!如今的大明朝掉了个个,蒙古也要向大明称臣纳贡了吗?!

    想到祖宗本纪中的那一声声泣血申诉,写着的一个个‘辱国’二字。

    如今终于有了回报。

    他以刚刚方孝孺窜出来的极快速度出列,大声言奏。

    只是方孝孺的出列是为了打击报复宁王朱权。

    而他的出列却是为了祖上几代,为之奋斗终身却始终无法磨灭的宋朝屈辱。

    “臣附议!臣绝对,一定赞成宁王的请奏!恳请陛下不易一字的与蒙古议和!”

    声音铿锵有力,仿佛携带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庶子天生异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山久在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山久在高并收藏大明:庶子天生异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