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之所以召集五府,甚至把已经只负责祭祀的三大国公也叫到了文华殿,研判黔国公从东吁王城撤兵之事,完全是因为,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儿,那就是冯胜弃地。
在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徐达为中路军主帅,李文忠为东路军主帅,冯胜为西路军主帅,三路并进攻伐在漠北和林苟延残喘的元廷,此次出击,朱元璋意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北元朝廷。
冯胜在西路军节节胜利,其中悍将傅友德更是七战七捷,收复了自唐中期就已经丢失的河西走廊,并且从嘉峪关出关,连战告捷,俘虏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着、俘虏了北元岐王、缴获牲畜两万余头,冯胜的兵峰正要继续向西的时候,徐达战败、李文忠无功而返的消息传到了冯胜军中。
冯胜不得已,选择了撤军,西域近在咫尺,而远在天涯。
此一去,大明军兵锋再也没有踏入西域。
冯胜弃地的原因是因为中路军战败,这意味着洪武五年发动的岭北之战,大明的战略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冯胜只能撤退,但冯胜放弃西域,还是被人骂了两百多年。
而这次黔国公沐昌祚,也选择了从东吁王城撤兵,很有可能变成冯胜第二,被骂几百年。
朱翊钧对这件事非常的重视,所以才如此大动干戈,至少在眼下,朝堂必须要达成一致,对这件事做出明确的定性,为前线争取到继续进攻的时间和机会,不让前线受到身后风力舆论的影响,做出冒进的战略决策。
东吁王城,能破一次,就能破两次三次,五次十次,直到彻底消灭东吁的抵抗意志,将其作为云南都司进行王化。
“那前线有没有可能养寇自重?这也是朝廷需要担忧的问题。”出身辽东的张学颜,在一片胜利声音中的质疑,显得格外的刺耳,但是有些话,总归是要有人说出来的。
养寇自重,就是将大明拖入战争的泥潭,一旦陷入了这等境地,大明将会为征伐东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养寇自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饷投入到战区,而因为战区的缘故,粮食的价格会快速增长,而原来发的饷银就无法买到足够多的粮食,那就只能加派军饷,让更多的白银投入战区,米少银多,米价增长。
军饷不足,粮草价格飞涨,军食不足,大明军士气开始下降、战斗力下降、本来不是对手的贼寇可以和大明军打的有来有回,战事开始吃紧,需要加派军队,最终导致战区军兵增多,米少人多,米价飞涨。
战区军兵增多、战区的米价飞涨、需要更多的粮食,运往战区的负担急剧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加重,需要全国加派、百姓苦不堪言,百姓揭竿而起,生产进一步被破坏,导致粮食产量变少,而平叛需要更多的军兵,更多的粮食,最终导致大明国朝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崩溃。
要防止这种恶性循环的发生,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及时止损,进行和谈,但是高拱、张居正、王崇古、杨博等人主持的隆庆议和,到了崇祯年间还有言官骂,说都是这些国之佞臣和俺答汗和谈,让草原人看轻了大明,才导致了胡虏东夷坐大。
和谈在大明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儿。
“少司徒所言,不是危言耸听。”王崇古十分明确的说道:“因为已经发生过了。”
王崇古站出来为张学颜说话,是依据事实说话,因为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教训还不够吗?
晋党的盘大根深、晋党的无法无天,都是漫长的二十五年战争,和俺答汗这个烂仗打了二十五年,打出来的。
如果西南战事,像当初和俺答汗的战争一样,搞成了一团糟,必然是重蹈覆辙。
黔国公沐昌祚的决策,在军事上是理智的,戚继光对这次撤军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提出了熔炉战术,攻破了东吁王城,一盘散沙的西南将会陷入大熔炉的乱战局面,大明到时候吊民伐罪,解万民于倒悬,就是再正义不过的战争。
但是黔国公沐昌祚的这个决定,在政治上,是非常被动的。
“陛下,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毕竟云南山高路远,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事儿。”戚继光肯定了少司徒张学颜的说法,养寇自重的确有可能发生,而且和户部息息相关。
而且就在云南,就发生过养寇自重的烂仗,在正统年间的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转饷半天下,最后弄的一地鸡毛。
戚继光面色十分复杂的说道:“可是陛下,养寇自重,也需要贼寇自己争气才是,所有人都不看好莽应里,偏偏莽应里自己还不争气。”
戚继光说到了一个养寇自重的一個必要前提,贼寇的实力需要对大明形成威胁,但莽应里能被大明试验新战术就攻破了王城,这贼寇的实力过于虚弱了。
贼寇自己不争气,养都养不起来,养寇自重就很难成立了。
“这倒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到的事实,一触即溃的莽应里,确实实力过分孱弱了。”张学颜愕然,而后点头认可了戚继光的话。
这就是朝中有人好说话,戚继光只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徐达为中路军主帅,李文忠为东路军主帅,冯胜为西路军主帅,三路并进攻伐在漠北和林苟延残喘的元廷,此次出击,朱元璋意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北元朝廷。
冯胜在西路军节节胜利,其中悍将傅友德更是七战七捷,收复了自唐中期就已经丢失的河西走廊,并且从嘉峪关出关,连战告捷,俘虏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着、俘虏了北元岐王、缴获牲畜两万余头,冯胜的兵峰正要继续向西的时候,徐达战败、李文忠无功而返的消息传到了冯胜军中。
冯胜不得已,选择了撤军,西域近在咫尺,而远在天涯。
此一去,大明军兵锋再也没有踏入西域。
冯胜弃地的原因是因为中路军战败,这意味着洪武五年发动的岭北之战,大明的战略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冯胜只能撤退,但冯胜放弃西域,还是被人骂了两百多年。
而这次黔国公沐昌祚,也选择了从东吁王城撤兵,很有可能变成冯胜第二,被骂几百年。
朱翊钧对这件事非常的重视,所以才如此大动干戈,至少在眼下,朝堂必须要达成一致,对这件事做出明确的定性,为前线争取到继续进攻的时间和机会,不让前线受到身后风力舆论的影响,做出冒进的战略决策。
东吁王城,能破一次,就能破两次三次,五次十次,直到彻底消灭东吁的抵抗意志,将其作为云南都司进行王化。
“那前线有没有可能养寇自重?这也是朝廷需要担忧的问题。”出身辽东的张学颜,在一片胜利声音中的质疑,显得格外的刺耳,但是有些话,总归是要有人说出来的。
养寇自重,就是将大明拖入战争的泥潭,一旦陷入了这等境地,大明将会为征伐东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养寇自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饷投入到战区,而因为战区的缘故,粮食的价格会快速增长,而原来发的饷银就无法买到足够多的粮食,那就只能加派军饷,让更多的白银投入战区,米少银多,米价增长。
军饷不足,粮草价格飞涨,军食不足,大明军士气开始下降、战斗力下降、本来不是对手的贼寇可以和大明军打的有来有回,战事开始吃紧,需要加派军队,最终导致战区军兵增多,米少人多,米价飞涨。
战区军兵增多、战区的米价飞涨、需要更多的粮食,运往战区的负担急剧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加重,需要全国加派、百姓苦不堪言,百姓揭竿而起,生产进一步被破坏,导致粮食产量变少,而平叛需要更多的军兵,更多的粮食,最终导致大明国朝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崩溃。
要防止这种恶性循环的发生,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及时止损,进行和谈,但是高拱、张居正、王崇古、杨博等人主持的隆庆议和,到了崇祯年间还有言官骂,说都是这些国之佞臣和俺答汗和谈,让草原人看轻了大明,才导致了胡虏东夷坐大。
和谈在大明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儿。
“少司徒所言,不是危言耸听。”王崇古十分明确的说道:“因为已经发生过了。”
王崇古站出来为张学颜说话,是依据事实说话,因为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教训还不够吗?
晋党的盘大根深、晋党的无法无天,都是漫长的二十五年战争,和俺答汗这个烂仗打了二十五年,打出来的。
如果西南战事,像当初和俺答汗的战争一样,搞成了一团糟,必然是重蹈覆辙。
黔国公沐昌祚的决策,在军事上是理智的,戚继光对这次撤军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提出了熔炉战术,攻破了东吁王城,一盘散沙的西南将会陷入大熔炉的乱战局面,大明到时候吊民伐罪,解万民于倒悬,就是再正义不过的战争。
但是黔国公沐昌祚的这个决定,在政治上,是非常被动的。
“陛下,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毕竟云南山高路远,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事儿。”戚继光肯定了少司徒张学颜的说法,养寇自重的确有可能发生,而且和户部息息相关。
而且就在云南,就发生过养寇自重的烂仗,在正统年间的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转饷半天下,最后弄的一地鸡毛。
戚继光面色十分复杂的说道:“可是陛下,养寇自重,也需要贼寇自己争气才是,所有人都不看好莽应里,偏偏莽应里自己还不争气。”
戚继光说到了一个养寇自重的一個必要前提,贼寇的实力需要对大明形成威胁,但莽应里能被大明试验新战术就攻破了王城,这贼寇的实力过于虚弱了。
贼寇自己不争气,养都养不起来,养寇自重就很难成立了。
“这倒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到的事实,一触即溃的莽应里,确实实力过分孱弱了。”张学颜愕然,而后点头认可了戚继光的话。
这就是朝中有人好说话,戚继光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