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手中的镔铁大刀,顿时便跪在当场,埋首痛哭起来。



    当高杰第一眼看到那柄大刀时,心里便是一动,再见到王氏兄弟俩此刻的状况,顿时就猜到了个大概。



    此时,那个大汉突然见王氏兄弟跪地痛哭,浑身的凶悍霸道之气顿时便消失无踪了。他右手将大刀杵在地上,左手挠着乱入杂草的长发,脸上露出不知所措的憨态。



    王睿性情直爽,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喊道:“师弟啊,我是你大师兄王睿啊,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怎么会不认得我们俩了啊?!”



    王曦也哭道:“师父,大刀在此,您在哪啊?!”



    那大汉似乎完全不认识王氏兄弟一般,听了他俩的哭喊,不为所动,脸上依旧憨态可掬,口中发出嗬嗬的笑声,似乎觉得眼前的场景颇为滑稽可笑。



    高杰心里有了底,跳下岩石,来到王氏兄弟身边,将他俩使劲拉了起来,安慰道:“二哥、三哥,你们的这位师弟只怕是头部受过创伤,暂时失忆了。你们先别激动,咱们慢慢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曦生性冷静,闻言止住了哭声,又看了看还在傻笑的大汉,点头道:“小杰说的没错,招孙师弟只怕是真的记不得我们了!”



    高杰接着道:“我观这位招孙大哥似乎戒备心挺重的,咱们先退开点,让他放松下来再说!”



    说完,他便拉着王氏兄弟俩退回到先前岩石的前面。而那个大汉见他们退开,似乎并无敌意,也放松下来,盘腿坐在了山洞前,将大刀横放在身前的地上,好奇的打量着他们,一言不发。



    高杰见情况稳定下来,便问道:“二哥、三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倒是先说来听听啊!”



    王睿情绪尚未平复,王曦便抽泣道:“这位,便是我们的师弟,也是师父他老人家的义子刘招孙!”



    王曦口中的师父,自然就是闻名四川的大刀王刘铤了。刘铤是南昌人,字省吾,乃明万历初年以膂力著称的广东总兵刘显的儿子,他“勇敢有父风,每遇敌提刀陷阵,军中号曰刘大刀。以功累官四川总兵,讨杨应龙进左都督。同杨镐出辽东时为辽阳总兵。于诸将中最骁勇,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天启初赠少保,祠曰表忠。”



    刘铤勇力绝伦,传说“无锡秦灯,力举千斤,闻滁州武状元陈锡多力,往与之角,将柏木八仙抬列十六盏、果盒悉 具,设酒二爵。秦灯只手握案足,能举而不能行。陈锡则能行,力较大矣,然仅数步而上耳。惟刘铤绕庭三匝,而爵盏如故,其力更有独绝者。”三位最有名的大力王较量之下,刘铤胜出,可见其神力盖世无双。



    眼前这位大汉名叫刘招孙,别瞧他蓬头垢面,胡须满脸,看上去年纪不小了,其实还不到三十岁。大刀王刘铤一生真正收下的徒弟只有三人,除了王睿、王曦俩兄弟之外,刘招孙便是他的关门弟子,也是他收养的义子。



    刘招孙也是四川人,因为家乡遭灾,一家人流离失所,行乞于村野。在他三岁时,父母便双双亡故,他也饿晕在一个破庙中,幸好刘铤路径此地,将其救下,带回了家中。刘铤膝下无子,刘夫人见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甚为可爱,便让丈夫将他收为关门徒弟,并认其为义子,取名刘招孙。



    那时王睿和王曦已经跟随刘铤习武数年,自然也就成为了刘招孙的师兄。三人相伴长大,感情深厚,而且在刘铤的严格教导下,都练出了一身不凡的本领。刘招孙和王睿一样,都继承了师父刘铤的三十六路重刀术,只有王曦学的是隐刺术,所以,王睿和刘招孙二人都是同样的身高体壮,神力惊人。



    三年前,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刘铤受朝廷征召,前往辽东参加对女真的围剿。出发前,因为担心战场凶险,刀枪无眼,恐王氏兄弟俩发生意外,断了老友尼堪外兰家的香火,同时也不愿他们与族人生死相搏,刘铤便借故先将王睿介绍去了熊廷弼的身边做了亲卫,又派王曦在家照顾刘夫人,只带了义子刘招孙去了辽东,参加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噩耗传来,刘铤父子俩双双阵亡,刘夫人哀伤之下,急病不起,不久便随夫而去。此后,王曦为师母办完丧事后,便只身踏上了行刺努尔哈赤的道路。不久,熊廷弼经略辽东,王睿也跟随其驻防在边疆。



    按照大明朝廷的战报,刘招孙早就已经和刘铤一起阵亡。让王氏兄弟俩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已经死了三年的师弟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望着刘招孙憨傻潦倒的模样和他身前那把师父的一百二十斤镔铁大刀,王曦一边诉说,一边悲从中来,再次痛哭失声。



    高杰一阵唏嘘,不忍见到王睿和王曦兄弟俩这般悲伤,略一沉吟,便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缓缓迈步,向刘招孙走去。



    当高杰和刘招孙还有十步左右的距离时,刘招孙突然警惕起来,紧紧盯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乱明风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为花做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为花做和尚并收藏乱明风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