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深入陆地时“若熟路然”,甚至“与农民杂耕于舟山山阜处”,“或披蓑顶笠,沮溺于田亩,或云中履,荡游于都市”;连本地官兵也与倭寇里应外合,通报军情,“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种种异状,让负责“剿倭”的官员惊呼“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高级官员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若真乃外藩入侵,那真是一幅令人绝望的画面。



    可见,从首领到从属的身份,从其对地方的熟悉程度以及与百姓的水**融都可以看出,所谓的“嘉靖大倭寇”其实就是中国人。



    明中叶以后,沿海地区人口过剩,加之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多,很多农民破产,无以谋生,遂入海经商。可以说,利润丰厚,“一倍而博十倍、百倍之息”的海上贸易乃是东南沿海的重要经济支柱,不仅平民以此为生,连许多豪门巨室也踊跃投资。所以,在双屿港繁荣的二十多年间,舟山海域风平浪静,鲜有“倭乱”记载。而双屿港覆灭后,丧失生机的众多“海商”及其从属只好转以劫掠为生,商变成盗。



    谢杰便曾在《虔台倭纂》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嘉靖时边防政论家唐枢更是洞若观火地指出:“非倭夷敢自犯中华,乃中国自为寇也。”



    这也合理解释了朱纨的悲剧——他颠覆双屿港,断了普通民众生路和豪门势族的财路,很快遭遇到闽浙权贵之朝中势力的围攻和弹劾。他不肯接受即将到来的审讯和侮辱,留下了“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的遗言,服毒自杀。



    双屿港之战后,走私海商分裂成主张通商的互市派与铤而走险的寇掠派。前者为继承双屿港传统的王直集团;后者则为林碧川、萧显、徐海等集团。



    王直,徽州人,本姓汪。早期不过是许氏兄弟的僚属,双屿港之战后,王直收集余党,转移到舟山烈港(沥港)重振势力。他读过书,深谋勇略,思想超前,明白海洋可以富国裕民,其最大的梦想便是朝廷能改变国策,通商互市。而自从被大明诬为“倭寇王”的王直被诱杀后,浙海再无海商。



    禁海且剿灭海商,其实是让大明错失了大航海时代。



    而海龙王吴平,和王直等所谓倭寇、海盗一样,都是一群官逼民反的海商罢了,吴海平因父被杀,对大明朝心怀仇恨,逃亡辽东,向借女真人的力量复仇,在高杰心中也无可厚非。所以,他对吴海平,更多的是怜悯和感叹。



    吴海平第一次从大明人的口中听到对其父的这般评价,顿时便愣在当场,心中百感交集。



    半晌后,他才颤声道:“多谢!”



    高杰不解道:“前辈谢我作甚?”



    吴海平惨然笑道:“在吴某死前还能听到对家父如此公正的评价,死而无憾了!我是替家父以及当年一起在闽粤死难的渔民们对阁下表达谢意的!”



    高杰连连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晚辈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这一切,后世自有公论,是非曲直总有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



    吴海平听的心潮翻涌,难以自禁,惨白的脸上老泪纵横,哽咽不已。



    高杰心里一软,忍不住道:“前辈如今身负重伤,切勿激动,还是赶紧精心养伤为好!”



    吴海平收拾心情,剧烈咳嗽几声道:“老夫的伤势已经无药可就,养不养有何区别!小友,你且去点亮火把,然后过来帮老夫一个忙,可好?”



    高杰在黑暗中目睹了吴海平受伤中毒的全部过程,知道他所说不假,可东录突法师的死,让他不得不对这个濒死的奸猾老头心存顾虑,犹豫再三,他方才深吸一口气,前去拾起契难留下的火把点燃,全神戒备地缓缓走到了吴海平的床前。



    在火把的映照下,吴海平脸色煞白而狰狞,衣服前襟全是此前吐出的斑斑血迹,加上整个人披头散发,便如同厉鬼一般让人心悸。最为可怖的,是他的双手和脖颈,无数黑线密布,正是被金色小蛇咬中后中的剧毒在蔓延。虽说吴海平在被咬中的一刹那,便尽量截断部分血脉阻止剧毒扩散,但此刻,高杰可以清楚看到,他脖颈上的黑线还在缓缓上行,已经到了下颚部,正如他所说,基本没救了。



    高杰打着火把,目光复杂凝视着吴海平道:“前辈有何吩咐,晚辈尽力而为!”



    吴海平看了看黑巾蒙面的高杰道:“听你的声音,年纪应该不大吧?此前能瞒过老夫和东录突那家伙,可见你的武功甚是不凡!”



    高杰道:“前辈还是别夸我了,晚辈感觉瘆得慌!”



    吴海平哈哈一笑,又喷出一口鲜血,半晌方才调息过来,有气无力地道:“你放心,我绝不会想对待东录突法师那般对待你!他贪图宝藏,自然该死,而你却救过我一命,老夫虽心狠手辣,也不会对恩人下毒手!”



    高杰哪里肯信,不过嘴中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乱明风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为花做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为花做和尚并收藏乱明风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