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朝鲜宣沙浦,负责勘合晋州胜果的明朝五方官员已经到达。
领衔的是兵部左侍郎于道之。
于道之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与前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同年,又是半个同乡。
他的座船先在宣沙浦登陆。
因为于道之是奉钦命而来,故而正在义州督办粮草的蓟辽总督宋应昌是不敢怠慢,亲自到了宣沙浦。
宋应昌也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二人颇有些交情。
于道之的座船登岸后,地方是列队放炮相迎。
宋应昌迎上前去,二人笑着作揖。
于道之笑道:“岂敢劳年兄相迎。”
宋应昌腹诽,还不是看在你是皇上钦差,否则无论如何,他以尚书之尊也不会亲迎一位侍郎。
二人当即到小亭休息。
于道之笑道:“年兄别来无恙乎?”
宋应昌笑着道:“还不都是托了年弟的福。”
于道之抚须笑道:“不敢当,当年你我同榜相好的数人,李子华年兄于河督任上因挪用河道银的事郁郁而终后,还有守约年兄,古乘年兄先后病亡后,现在除了沈归德仍健在外,已是不多了。”
宋应昌双眼微眯,他与于道之相交多年,对他这位老友的脾气很是清楚,于是道:“年弟所言极是,不知年弟此来朝鲜可有别的差遣?”
“实不相瞒,东征军这一次在晋州城城下大捷很是鼓舞人心,但朝堂上面对于晋州之捷都很有疑惑,”于道之一面看宋应昌神情一面道,“觉得有不实瞒报之处,所以我这一趟明着来慰劳,实际上也是奉了查探的旨意,说来让年兄心底有个准备”
宋应昌则道:“晋州之战报捷文书是经略起草的?于我何干?”
“是啊,可是奏疏在几位阁老及本兵的眼里,你在旁附名了。”
“这……据我所知确实没有瞒报,是前方将士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于道之抚须道:“可是千里之外,朝堂上又不曾见到,去年辽东虚报战功的事还记得吗?御史挖出无头尸首,验看尽是辽民,多少人因此丢了官。再说这战功核算之事,哪里有一个准的?平壤之战首级也不过一千五百人,其余皆报溺死焚烧的。这事关键是在一张嘴上,能找个由头过去就好了。”
宋应昌知道了于道之的意思问道:“那么年弟有什么周全的办法?还请年弟多多美言!我的乌纱帽就全靠你维持了。”
于道之斟酌道:“难啊!实在是难啊!这信与不信都在上面的一句话,朝廷信你,一切都是好办,朝廷若是不信,那么一切都是白搭!你我都在兵部供职过,这官场上的积弊难道不知?再小的衙门都有小九九,又何况这么大的朝廷?”
说到这里于道之露出为难的神色道:“说实在话,我也有心与你们通融,但你怕当干系,我也怕担这干系。这晋州之战是林经略违抗朝廷旨意打的,既是由他一手经理,不如你去问问他的意思?”
“还有此次不仅是晋州的战果,还有东征军的钱粮账目也是要核实的,你们交接清楚了吗?”
宋应昌当即明白了于道之的意思。于是宋应昌立即写信飞报林延潮,告诉于道之暗示向他们索银三万两,否则不会帮他们在朝廷上面说话。
然后于道之一行抵至平壤见朝鲜国王。
于道之又是拿出钦差大臣的架势,对着朝鲜国王好一阵刁难,动则又提及分国之说,然后又指责他身为国王不能守境安民,连累宗主国出兵出粮。
指责完后,于道之派人与朝鲜接洽官员说话,只要朝鲜肯拿些土贡给他,就可以替他们说好话。面对于道之的威逼,朝鲜国上下不得不屈从于他的勒索,向民间征派,弄得朝鲜百姓对此人是怨声载道。
敲完朝鲜竹杠,于道之这才来到了开城,而这时候林延潮已经接到了宋应昌的来信。
看后林延潮心想,这于道之果真是李子华同年密友啊,这贪婪敛财的本事可谓如出一辙,竟然都敲诈到朝鲜来了。
林延潮知道此人是大麻烦,所以与丰臣秀吉在熊川谈判后,即赶至王京。
林延潮还未抵至王京,宋应昌即在王京外的半路上截住了自己。
“贤弟,大事不好了。”宋应昌一见自己即面色十分凝重。
林延潮道:“哦?又有何事?”
林延潮以为是前事,没料到宋应昌却并非此意。
但见宋应昌低声对林延潮将事情缘由说了一遍。
原来于道之已通过渠道获知自己与丰臣秀吉谈判的事。于道之认为林延潮未经朝廷私下许和这乃大罪,义正严辞地指责林延潮此举实置天子与天下百姓于何地?所以必须予以重办!否则……否则就必须加钱……必须从三万两加到了五万两。
听了宋应昌林延潮瞬间恍然大悟道:“我道是什么?原来是加钱啊!”
宋应昌低声道:“晋州之战后,倭军已有议和之意,其国主甚至亲自渡海而来,若是双方能定下盟约,那么老弟就可以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领衔的是兵部左侍郎于道之。
于道之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与前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同年,又是半个同乡。
他的座船先在宣沙浦登陆。
因为于道之是奉钦命而来,故而正在义州督办粮草的蓟辽总督宋应昌是不敢怠慢,亲自到了宣沙浦。
宋应昌也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二人颇有些交情。
于道之的座船登岸后,地方是列队放炮相迎。
宋应昌迎上前去,二人笑着作揖。
于道之笑道:“岂敢劳年兄相迎。”
宋应昌腹诽,还不是看在你是皇上钦差,否则无论如何,他以尚书之尊也不会亲迎一位侍郎。
二人当即到小亭休息。
于道之笑道:“年兄别来无恙乎?”
宋应昌笑着道:“还不都是托了年弟的福。”
于道之抚须笑道:“不敢当,当年你我同榜相好的数人,李子华年兄于河督任上因挪用河道银的事郁郁而终后,还有守约年兄,古乘年兄先后病亡后,现在除了沈归德仍健在外,已是不多了。”
宋应昌双眼微眯,他与于道之相交多年,对他这位老友的脾气很是清楚,于是道:“年弟所言极是,不知年弟此来朝鲜可有别的差遣?”
“实不相瞒,东征军这一次在晋州城城下大捷很是鼓舞人心,但朝堂上面对于晋州之捷都很有疑惑,”于道之一面看宋应昌神情一面道,“觉得有不实瞒报之处,所以我这一趟明着来慰劳,实际上也是奉了查探的旨意,说来让年兄心底有个准备”
宋应昌则道:“晋州之战报捷文书是经略起草的?于我何干?”
“是啊,可是奏疏在几位阁老及本兵的眼里,你在旁附名了。”
“这……据我所知确实没有瞒报,是前方将士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于道之抚须道:“可是千里之外,朝堂上又不曾见到,去年辽东虚报战功的事还记得吗?御史挖出无头尸首,验看尽是辽民,多少人因此丢了官。再说这战功核算之事,哪里有一个准的?平壤之战首级也不过一千五百人,其余皆报溺死焚烧的。这事关键是在一张嘴上,能找个由头过去就好了。”
宋应昌知道了于道之的意思问道:“那么年弟有什么周全的办法?还请年弟多多美言!我的乌纱帽就全靠你维持了。”
于道之斟酌道:“难啊!实在是难啊!这信与不信都在上面的一句话,朝廷信你,一切都是好办,朝廷若是不信,那么一切都是白搭!你我都在兵部供职过,这官场上的积弊难道不知?再小的衙门都有小九九,又何况这么大的朝廷?”
说到这里于道之露出为难的神色道:“说实在话,我也有心与你们通融,但你怕当干系,我也怕担这干系。这晋州之战是林经略违抗朝廷旨意打的,既是由他一手经理,不如你去问问他的意思?”
“还有此次不仅是晋州的战果,还有东征军的钱粮账目也是要核实的,你们交接清楚了吗?”
宋应昌当即明白了于道之的意思。于是宋应昌立即写信飞报林延潮,告诉于道之暗示向他们索银三万两,否则不会帮他们在朝廷上面说话。
然后于道之一行抵至平壤见朝鲜国王。
于道之又是拿出钦差大臣的架势,对着朝鲜国王好一阵刁难,动则又提及分国之说,然后又指责他身为国王不能守境安民,连累宗主国出兵出粮。
指责完后,于道之派人与朝鲜接洽官员说话,只要朝鲜肯拿些土贡给他,就可以替他们说好话。面对于道之的威逼,朝鲜国上下不得不屈从于他的勒索,向民间征派,弄得朝鲜百姓对此人是怨声载道。
敲完朝鲜竹杠,于道之这才来到了开城,而这时候林延潮已经接到了宋应昌的来信。
看后林延潮心想,这于道之果真是李子华同年密友啊,这贪婪敛财的本事可谓如出一辙,竟然都敲诈到朝鲜来了。
林延潮知道此人是大麻烦,所以与丰臣秀吉在熊川谈判后,即赶至王京。
林延潮还未抵至王京,宋应昌即在王京外的半路上截住了自己。
“贤弟,大事不好了。”宋应昌一见自己即面色十分凝重。
林延潮道:“哦?又有何事?”
林延潮以为是前事,没料到宋应昌却并非此意。
但见宋应昌低声对林延潮将事情缘由说了一遍。
原来于道之已通过渠道获知自己与丰臣秀吉谈判的事。于道之认为林延潮未经朝廷私下许和这乃大罪,义正严辞地指责林延潮此举实置天子与天下百姓于何地?所以必须予以重办!否则……否则就必须加钱……必须从三万两加到了五万两。
听了宋应昌林延潮瞬间恍然大悟道:“我道是什么?原来是加钱啊!”
宋应昌低声道:“晋州之战后,倭军已有议和之意,其国主甚至亲自渡海而来,若是双方能定下盟约,那么老弟就可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