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我砍的比较好。”

    明兰呆呆的笑了几下,表示同意;顾廷烨忽然又是一阵大怒,狂暴的掀翻了车厢里的小几,一拳捶在车壁上,震得马车摇晃,明兰吓作一团。

    顾廷烨压低恨声道:“你个小没良心的!成亲还不到一个月,你就成日想着该找什么样的退!你个小混蛋!”

    说着,一把提起明兰的胳膊,麻利的掳起她的袖,照着她雪白粉嫩的肘,啊呜就是一大口,留下两排整齐的牙印。

    明兰吓的花容失色,扁着嘴,泪汪汪的看着顾廷烨忿忿的转身下车!

    ※※※

    ※※※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幕僚的演变。

    某关一直对狗头师爷之类的角色很有爱,颇有意思构思关于此类小说的大纲。

    所谓师爷,也就是幕僚,又叫幕宾,幕友,里面的老大一般叫幕首;他们并不是正式的政府编制官员,而是某些官员自行聘请的参谋型人才,他们为主家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草拟奏折,甚至裁行批复,联络官场,处理案卷。

    他们和所谓的‘清客’是截然不同的,清客主要的功能是捧捧主人的臭脚,吟诗作对,说说风月等闲事。

    有些高官大吏的幕僚师爷,其权力几乎比一般官员还强大。

    这种情况最初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幕僚有另一个名字,叫‘门客’;当时各国国主或权贵,都争相养士,孟尝君一口气就养了个,其中有会武艺的,有会吟诗作对的,有会纵横辩驳的,还有会偷鸡摸狗的。

    进入秦汉之后,中原渐成统一之势,社会要求稳定,门客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士型幕僚,他们大多是怀才不遇的隐士高人,或者干脆就是科举失意的读书人。

    其中明朝是幕僚师爷的发展形成期,标志**件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也就是绍兴师爷的萌芽;而清朝则是师爷制的鼎盛时期。

    清代各级地方官员无有不带师爷上任的,少则五人,多则几十人;其中许多师爷在历史上都是鼎鼎大名的。

    例如康熙时期的水利专家陈潢,雍正时期的田镜的师爷邬思道,乾隆时期的顾礼琥和汪辉,甚至著名的家蒲松龄,著名的者章诚,著名的政治家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都是当过师爷的,并且把师爷当的举国闻名。

    这些厉害的幕僚师爷,其实就是没遇上刘备版本的诸葛亮,他们虽身在市井草莽,但上可以准确揣测圣意,下可以自如安抚地方,举凡河运水利盐漕官司甚至官场派系皇家夺嫡,都往往有精准的判断力,能帮助主家(又叫东翁)顺利为官。

    那为啥他们自己没做官,很简单,他们科举考试成绩八好。

    某关仔细调查了明清两代的幕僚师爷制,发现明朝时的官吏还基本能靠自己来处理政务,师爷并非必需,但到了清朝,没有师爷简直没法赴任当官了。

    为啥咩?理论上来说,明朝对人的八股毒害还没有那么严重,基本上,科举成绩还是能多少反映个人能力的,一般来科举成绩好的也能基本完成当官任务。

    而到了清朝,八股毒害人心思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考出来的大多是高职低能型的书呆,他们只精通八股,却丝毫不懂国计民生,不通政务,昏聩无能,这从客观上造成了他们对幕僚师爷书吏的依赖性。

    最要命的是,外任官员的师爷们是没有编制的,不能像正常官员一样受到国家机器的监督,不需要换届调任,不需要考察考绩,往往官员们来了又走,他们却几十年盘踞当地。

    他们位卑而权重,到了晚清末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最后,师爷制终止于张之洞老先生,他不是讨厌师爷,事实上晚清著名才辜鸿铭就是他十分喜爱的幕僚,就是因为他正面认识到了幕僚的重要性(实际办事人员),性在大帅府下设了各类科室,让这些师爷有所长,各自发挥才能。

    师爷制反而渐消失了。

    这里,某关摘录了几个有趣的师爷故事,师爷与雇主的关系无奇不有,有的是儿当官,父亲在底下当师爷;一位女师爷更传奇,分别担任过父亲、兄长、丈夫的师爷。

    父档

    清代有父为幕的:清代浙江有个少年进士,年方十八就得高中,不久被授为某一县的知县。他的父亲是一位精通刀笔的老牌师爷,担心儿年纪轻,不熟悉政务,就与儿一同赴任,深居衙内,为儿出谋划策,处理各种公案牍。每天晚上,老师爷都在灯下与儿讨论一天的政务得失,指导如何施政,而这位少年知县也因此政绩卓著,名声远扬。(《折狱奇闻》卷四)

    兄弟档

    此外,也有不少为弟为兄幕的故事。例如清朝同光之际,著名戏剧家及戏曲评论家杨恩寿,就曾是他六兄杨麓生的师爷。当时杨麓生调任广西北流县知县,该地在经过平天国动乱后,统治秩序混乱,州县残破,官员外快也很少,有的甚至出价八十两银,聘请兼任刑名、钱谷、书启项事务的师爷,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到广西去应聘。

    杨麓生自己忙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关心则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关心则乱并收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