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傻子教授说,在西沙渔船上垂钓,是最过意思的钓法。有人曾经将补给船开到离码头不到10海里的海面,船上的灯光,吸引来了成群的飞鱼,飞鱼又吸引了不少的金枪鱼,而金枪鱼甚至将鲨鱼也吸引过来了,他们就用飞鱼做饵钓金枪鱼,谁知道,钓起来的金枪鱼,竟被鲨鱼咬去半截身子。看起来,惨兮兮的。不过,一晚能够钓上500多公斤鱼!
这样的诱惑,是没有人能够拒绝的,在西沙,可以体会渔民的快乐。渔船上的鱼钩巨大,渔线足有筷子那么粗,鱼饵用粗线缝在鱼钩上,从船尾部把钓钩放下,然后,两个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盯着由船拖着在水面上不停蹿跳的鱼饵。
渔民们都有一手绝技。除了尾部的四把钩线外,渔民们又从船的两侧横向各支起长长的木杆,杆上挂着几排渔线,每根线隔不远就栓一枚钩,整条船,就像是生了翅膀的飞机。木杆上的鱼钩上面什么也没挂,而是绑了一个白布条,渔船就这样拖着一串串白布条在海上跑着。
一会,线突然绷直,渔民赶紧把那根线收回来,还没收到头,就有一条鱼拉了上来。这里的海水如绸缎般细腻,碧波荡漾,美色诱人,轻盈曼妙的浪花,一朵朵在海面绽放,如蓝色水晶。海浪优雅的曲线,跌宕起伏,一直飘到对面的海岛,最后消失在洁白的海滩上。这是藏在天边的圣地,只有历经磨砺方可抵达。
海水像块蓝宝石晶莹剔透,在梦里都难得一见,人间最灵巧的画工、最天然的染料,也都调不出它的颜色。那种蓝绿色的渲染,让你相信,海底一定堆满了熠熠生辉的珠宝,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媲美。
东岛是科研基地,一般人很难随便上去。岛屿高出海平面不到2米,这里离赤道只有十几个纬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的羊角树、枫桐和野芭蕉,郁郁葱葱,这些植物,虽然有两三米高,长得非常茂盛。
东岛又叫鸟岛,是西沙群岛中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好的岛屿,因岛上栖息着10万只鲣鸟而闻名于世。厚厚的鸟粪覆盖着全岛,给岛上的植被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满天白色的鸟群,灰色的鲣鸟在树梢翩翩起舞,像是欢迎着人们的到来。
白色的翅膀飞扬着,鲣鸟生长在自由的天空,它捕鱼时,疾速而下,一头扎进海中,不见身影。鲣鸟也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鸟类,骨头很轻,蜂巢状的细孔,保证了飞翔时能减轻重量。鲣鸟生活很有规律,清晨,天刚亮,鲣鸟就到海上觅食。傍晚,鲣鸟在晚霞里飞回东岛安歇。这种按时定向的飞行吗,给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有向导的作用,于是,渔民都叫鲣鸟为“导航鸟”。
红珊瑚,细腻柔韧,光泽滋润,线条优美,树状纹理极为清晰。这些珊瑚虫堆积成的珊瑚环礁,有的绵延几公里,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神奇的海底动物乐园。在石岛看珊瑚,海水清澈透明,形态各异的珊瑚花,在阳光照耀下五彩缤纷。这里可以说是中国海底潜水观光的最佳场所,海水清澈,阳光可以直透海底,没有任何污染。
刘傻子教授提议:“目前,《山海经藏宝图》没有寻到,我们去南海科学研究院去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吧。”
在南海国际旅行社里的会议室里,陶景山院长亲自主持工作会议,旅行社的总经理徐兰、海洋奥秘研究所所长高敏、安全部门的田长江工程师也参加了座谈。
刘傻子教授说,关于《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位置,有的说是写以今天的中国为中心的古亚洲的地理,也有的说是写古日本的地理,还有的说是写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地理。对《山海经》中“古昆仑”位置的讨论,也如同人们探寻詹姆斯笔下的“香格里拉”一样,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这种悬念,多少年来启迪着无数好奇心强的人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决心和信心,也给《山海经》这部奇书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神秘色彩。
张洪德教授说:“揭开《山海经》之奥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去勇敢而不断地探索。既然《山海经》记述的是数千年前的地理,相信只要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得当,就会有揭开奥秘的一天。”
刘傻子教授说:“有的学者主张,把着眼点放在古书中记载的那些万年不变的东西上,并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寻找和发现与现实相吻合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日出东方,日落西山。用日月升起和降落来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说明《山海经》所记述之方位,与现代地理方位是一致的。”
张洪德教授说:“《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成书年代尚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的作品,成书于公元前476年至前200年。”
刘傻子教授说:“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于夏禹时代至商朝初期,即公元前2070年至前1500年,因为该书属于“夏文化”的范畴。”
王可博士说:“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人们的共识——《山海经》是一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样的诱惑,是没有人能够拒绝的,在西沙,可以体会渔民的快乐。渔船上的鱼钩巨大,渔线足有筷子那么粗,鱼饵用粗线缝在鱼钩上,从船尾部把钓钩放下,然后,两个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盯着由船拖着在水面上不停蹿跳的鱼饵。
渔民们都有一手绝技。除了尾部的四把钩线外,渔民们又从船的两侧横向各支起长长的木杆,杆上挂着几排渔线,每根线隔不远就栓一枚钩,整条船,就像是生了翅膀的飞机。木杆上的鱼钩上面什么也没挂,而是绑了一个白布条,渔船就这样拖着一串串白布条在海上跑着。
一会,线突然绷直,渔民赶紧把那根线收回来,还没收到头,就有一条鱼拉了上来。这里的海水如绸缎般细腻,碧波荡漾,美色诱人,轻盈曼妙的浪花,一朵朵在海面绽放,如蓝色水晶。海浪优雅的曲线,跌宕起伏,一直飘到对面的海岛,最后消失在洁白的海滩上。这是藏在天边的圣地,只有历经磨砺方可抵达。
海水像块蓝宝石晶莹剔透,在梦里都难得一见,人间最灵巧的画工、最天然的染料,也都调不出它的颜色。那种蓝绿色的渲染,让你相信,海底一定堆满了熠熠生辉的珠宝,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媲美。
东岛是科研基地,一般人很难随便上去。岛屿高出海平面不到2米,这里离赤道只有十几个纬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的羊角树、枫桐和野芭蕉,郁郁葱葱,这些植物,虽然有两三米高,长得非常茂盛。
东岛又叫鸟岛,是西沙群岛中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好的岛屿,因岛上栖息着10万只鲣鸟而闻名于世。厚厚的鸟粪覆盖着全岛,给岛上的植被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满天白色的鸟群,灰色的鲣鸟在树梢翩翩起舞,像是欢迎着人们的到来。
白色的翅膀飞扬着,鲣鸟生长在自由的天空,它捕鱼时,疾速而下,一头扎进海中,不见身影。鲣鸟也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鸟类,骨头很轻,蜂巢状的细孔,保证了飞翔时能减轻重量。鲣鸟生活很有规律,清晨,天刚亮,鲣鸟就到海上觅食。傍晚,鲣鸟在晚霞里飞回东岛安歇。这种按时定向的飞行吗,给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有向导的作用,于是,渔民都叫鲣鸟为“导航鸟”。
红珊瑚,细腻柔韧,光泽滋润,线条优美,树状纹理极为清晰。这些珊瑚虫堆积成的珊瑚环礁,有的绵延几公里,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神奇的海底动物乐园。在石岛看珊瑚,海水清澈透明,形态各异的珊瑚花,在阳光照耀下五彩缤纷。这里可以说是中国海底潜水观光的最佳场所,海水清澈,阳光可以直透海底,没有任何污染。
刘傻子教授提议:“目前,《山海经藏宝图》没有寻到,我们去南海科学研究院去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吧。”
在南海国际旅行社里的会议室里,陶景山院长亲自主持工作会议,旅行社的总经理徐兰、海洋奥秘研究所所长高敏、安全部门的田长江工程师也参加了座谈。
刘傻子教授说,关于《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位置,有的说是写以今天的中国为中心的古亚洲的地理,也有的说是写古日本的地理,还有的说是写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地理。对《山海经》中“古昆仑”位置的讨论,也如同人们探寻詹姆斯笔下的“香格里拉”一样,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这种悬念,多少年来启迪着无数好奇心强的人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决心和信心,也给《山海经》这部奇书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神秘色彩。
张洪德教授说:“揭开《山海经》之奥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去勇敢而不断地探索。既然《山海经》记述的是数千年前的地理,相信只要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得当,就会有揭开奥秘的一天。”
刘傻子教授说:“有的学者主张,把着眼点放在古书中记载的那些万年不变的东西上,并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寻找和发现与现实相吻合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日出东方,日落西山。用日月升起和降落来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说明《山海经》所记述之方位,与现代地理方位是一致的。”
张洪德教授说:“《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成书年代尚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的作品,成书于公元前476年至前200年。”
刘傻子教授说:“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于夏禹时代至商朝初期,即公元前2070年至前1500年,因为该书属于“夏文化”的范畴。”
王可博士说:“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人们的共识——《山海经》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