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监军,监统内外,总览诸事,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

    但袁绍这次召集大军,准备开战,认为不应该由沮授一人,统监全军。

    他遂任命当年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自己的老部下,为另一军的监军。

    还有郭图,也得了类似的职务。

    这就把沮授的职权,一分为三,分薄了其监统全军的权柄。

    袁绍麾下,目前分成三个派系。

    以沮授为首的冀州本土派,郭图为首,来自袁绍家乡的乡党派,以淳于琼为首的故旧派。

    这么做,其实也不算错,避免了一个人掌握的权柄太重。

    但在大战前分权,人心动荡。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冀州本土派,严重不满。

    他们觉得跟随袁绍,受到冷遇,遭到了薄待。

    要知道当初袁绍赶走冀州牧韩馥,沮授等冀州本土名士,是出过大力的。

    而袁绍也承诺过,厚待他们。

    可此时显然和当初的承诺不符。

    贾诩独步天下的洞察人性能力,立即便看到了机会:“冀州三派林立,可供利用。”

    曹操嗯了一声,心里掠过一个念头:少了一个。

    他本来也想说几个接下来针对冀州的方向,贾诩所说,正是其中之一。

    被他先说了,曹操自己要说的对敌方向,便少了一个。

    荀彧的大局观最好,搞统筹非常厉害。

    他从他的角度看待战局,又给出另一个建议:

    “冀州攻克幽州,消耗就很大。再打我兖州,全靠秋收上来的粮备支持。

    冀州今年虽然也丰产,但粮备始终是短板,并不富裕,可攻其弱。”

    荀彧的意思,是有机会就主攻粮草,不断放大他的弱点。

    “善。”

    曹操称赞了一句,并暗自嘀咕:又少一个。

    荀彧把他想打冀州粮备的说法,也抢先说了。

    郭嘉在军事,蓄势方面见解独到,又善用奇谋,也献策说:

    “冀州军最大的短处,是他们的兵马来源。我们可先下一城,以首战的胜利,激励士气。”

    汉时实行的是全国皆兵的义务兵制。

    该制度要求全国所有适龄男子,每年抽出固定时间,服兵役。

    此外还有各地选拔的优秀人才,送到王都,轮流担任禁卫军。

    从而形成地方预备役,边军和禁军,一整套的军队体系。

    但到了汉末,天下大乱。这套兵役制度,早就崩溃了。

    全国各地没有在战乱中死亡的青壮年,要么落草为寇,要么被地方豪强,诸侯,抓了壮丁。

    还有些人,迫于无奈,主动投靠本地士族,成为大族门下的部曲。

    其好处是自己和家人可以得到庇护。

    坏处则是从此失去自由身,世代给士族卖命,无战时种地,战时上前线。

    这种问题随着时间的延续,越积累越严重,阶级分化,带来的就是动荡和反抗。

    这也导致不仅袁绍自己是世族出身,他手下的干部,来投他的人,也多是大族子弟。

    他们都是带着各自的利益和私兵来的,共同汇聚,成为完整的冀州军体系。

    袁绍此前也曾看出冀州和兖州的不同,艳羡曹操的兵马,能指哪打哪。

    他麾下各家士族的兵马混编,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他们并不绝对效忠袁绍。

    在危急关头,选择的效忠对象,是各自所属士族。

    袁绍缺乏对整个军队,真正统一的指挥权。

    所以他要在临战时,调整削弱沮授,怕自己被架空。

    郭嘉的提议,便是针对这一点,同样在放大冀州的弱点。

    一旦陷入逆境,士气低弱,袁绍内部,会出现很大问题。

    “我建议出兵,首袭黎阳。”郭嘉道。

    曹操暗忖又少一个。

    他已经对黎阳展开用兵。

    但还没公开,又被郭嘉抢着说了。

    麾下有荀彧,贾诩,郭嘉这种顶级智慧担当,样样都好,就是有时候很没有成就感。

    “州牧还有什么要补充?”

    荀彧,贾诩,郭嘉,三人一起看曹操。

    曹操摊手道:“都让你们说了,我还补充什么?你们仨各自负责自己说的部分,散会。”

    三人齐声应诺,起身往外走。

    荀彧走的最快。他事多,着急去处理。

    贾诩一般走最后,他习惯站在别人后边,而不习惯把自己的背后留给别人。

    但这次郭嘉似乎有话要和曹操说,没急着走。

    贾诩就先往外去。

    他走到门口的时候,郭嘉起身往前上了一步,屈指轻弹,将一点烟尘般的粉末,弹在贾诩身上。

    他的小动作,只曹操留在屋内看见了。

    但他当没看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老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告并收藏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