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

    王布犁吹着江风悠悠的道:“现在大明还没有统一,外敌尚在,就搞这种字段手脚的事情,实在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我的意思是不用吧人都变成军籍,让他们去屯田,这种活太苦了,世上能有多少人愿意一直干下去啊?

    况且朝廷一说就有许多大军,但是屯田士卒的战斗力,那能与常规军相比较?”

    朱元璋这才颇为满意,因为他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想要供应北方士卒,用来对付蒙古人。

    徐达等开国元勋们屡次奉诏往返于辽东、北平、宣府、大同、陕西、甘肃、宁夏等前沿,操练兵马,枕戈待旦。

    屯田的政策,朱元璋虽然也知道弊端,但目前是一丁点想要改变的意思都没有。

    “你可知咱在北边的防边战略部署?”

    “倒是不知道。”

    “咱总结了许多年才算是优点眉目。”朱元璋也不管王布犁想不想知道:

    “其一是国家虽安,不可居安忘危,北边不可不防,应修缮城池烽堠,以固门户。

    其二是命忠诚尽职、智勇知兵之将,率精锐马步军士,屯戍兼备,毋稍疏忽。

    其三是不可轻易深入漠北,勿中敌伏击之计,应相机度势,布设重点,计歼来犯之敌。

    其四是北边防御统一由燕王节制,诸王及各统兵将领应左右策应,彼此相护,首尾相救,使敌莫知端倪,以求全胜,以安黎民。”

    过了好一会,王布犁终于点点头:“细细想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个屯田制度是需要重新修订,但不是现在。”

    王布犁也明白朱元璋的话,整个北方是要托付在朱棣的身上。

    大明前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的长久统治,推行封藩制,把分散在勋将手中的军权剥夺过来,集中于皇帝及诸王手中,企图“以王辅帝”。

    但是演变的结果与朱元璋的初衷相违,权力恶性膨胀的诸王,拥兵自专,动摇了皇帝的政治、军事集权,结果把这场斗争推进到“帝王相争”的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中新帝朱允炆想采取“以帝除王”的削藩方式,重建中央集权制。

    结果却出现“以王逐帝”的相反局面。

    而朱棣登基后,实行“以帝削王”,再次加强中央的军事集权。

    待到了镇江府后,船只靠岸,二人进了驿站,各自休息。

    “燕王登基之后,便把京师迁到了北平,改为北京。”

    朱元璋瞧着这一幕,倒是也没多说什么。

    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永乐初期,为加强京师的守备和强化精锐部队建设,朱棣建立了居重驭轻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等京军三大营,成为朝廷直接指挥的“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战略机动部队。

    “三大营?”

    朱元璋瞧着这一幕,觉得倒是有些像王布犁搞出来的建议了。

    如此一来,京营在手,天下再也出现不了像朱棣这样以王逐帝的事情来了。

    全天下的精锐被他捏在手里,至于其余边军那也都得听他这個“燕王”的。

    整个北方的边防,都是被老朱给交到朱棣手里的。

    南方的藩王,手里虽然有些士卒,但承平之下,很难有太大的战斗力。

    朱元璋瞧着朱棣编练这三大营,倒是看出来了,这是以步骑兵为主的野战方阵战术。

    当然了,在最开始编练的时候,配合的也并不是很默契,还需要在实战当中进行检验以及改进。

    “老四果然修改了屯田的制度。”

    朱元璋瞧着一旁的王布犁,又看了看朱棣:“你小子还真是尽心辅佐老四啊!”

    王布犁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待到老四成功登基之后,自己就该回去享清福了,兴许是回去之前给老四留下了许多建议吧。

    要不然这画面当中,怎么就不见自己的身影呢?

    但是这种事他又不能告诉朱元璋,只能被朱元璋误会全都是他的杰作。

    朱棣在一旁默默记着笔记,其实有些军事经验,他直接可以拿过来用啊。

    反正都是未来的自己给总结出来的。

    正好北方归自己管了,有大批的士卒可以编练。

    “那火器的制造还需要加强工艺,必须得严格把关,要不然在战场上出现问题,即使火器好,出现信任危机后,士卒宁愿拎着刀子也会放弃火器的使用。”

    “放心。”

    朱棣受到王布犁的影响,对于这种事也是十分重视的。

    朱棣根据当时袭职武官子弟中存在着“生于豢养,习于骄惰,不闲武事,濫嗣爵禄,无益国家”的种种弊端,下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除按原有规定执行外,又作了新的严格规定。

    一试不中者,戍开平;二试不中者,戍交阻;三试不中者,戍烟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秋来2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秋来2并收藏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