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346建文帝的改革(1/4)
朱元璋陷入沉思。
朱棣还在沉默。
倒是王布犁忍不住哈哈大笑,指着屏幕道:
“卧槽,老四,你竟然这么猛?”
朱棣正在害怕发抖当中。
毕竟他年岁尚小,野心也没有多少。
更不用说他爹还没死呢!
现在听了王布犁的鼓励,才堪堪冷静下来,迟疑道:
“是,是吗?”
“新帝怎么也当了一年皇帝了,大明不说百万能打仗的兵,五十万人总归是有的吧。
你八百人就敢起兵清君侧,这是要被新皇帝给逼死了,准备放手一搏,不愧是你啊!”
朱棣被王布犁如此夸奖,嘿嘿笑了几声。
他们早就说过,一旦被逼到绝境就算是明知是死,那也得豁出去带走一两个敌人,总之不能干亏本的买卖。
认投?
那是绝对不能认投的。
王布犁夸耀的话,也是落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主要是朱元璋知道朱棣还成功了。
他自认为相比于儿子女婿二人是知道更多内幕的。
这便让他心里稍微有些优越感。
朱元璋对于朱棣的军事能力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只是不知道王布犁在这期间参与了什么角色。
他总觉得王布犁不像是那种只会站在南京城内等着朱棣进城,告诉他去先拜陵寝的角色。
朱元璋猜测当王布犁得知朱棣清君侧的消息后,就开始在暗中谋划怎么帮助他了。
“朕是为了保持大明的长治久安以及同元朝残余势力做斗争,才选择分封制,要藩王们夹辅王室。
咱在封王的时候就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诸子既长,宜各封爵,份镇诸国,为久安长治之计。”
王布犁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朱元璋这么做是有着内心极其坚定的想法的。
对于朱允炆的担忧,朱元璋轻微摇头。
此子目前看来还是缺乏一定的胸襟,也缺乏信心。
这位皇太子的伴读黄子澄非常有把握的答复他: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若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
而且还把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事迹拿出来佐证,来证明地方上的藩王是不足为虑的。
“不得不说,这个黄子澄的分析能力是有的。”
王布犁当着老朱的面给夸奖了一句。
毕竟没了黄子澄这个凤雏,谁给建文帝出主意削藩呐?
“嗯。”
朱元璋也是这样想的。
中央朝廷有如此多的精兵良将,纵然是边关藩王造反,能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少呢?
更何况朱元璋对老四分封的士卒其实一点都不多。
雁门之南,太原其都会也,表里山河,建立晋国。
兼殽陇之险,周秦都圻之地,牧坰之野,直走金城,以西安为中心,建立秦国。
秦晋二王的护卫兵可达到万人往上,比朱棣三千人要强硬很多。
所以朱元璋很纳闷,为啥老四成功了!
老二老三都没成功,难不成他们也早亡了?
朱允炆二十一岁登基,朱元璋觉得岁数够了。
至少要比后面继位的好几个皇帝岁数都大,他能够独立处理朝政,用不着什么权臣。
许多主意都能自己拿。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
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朱元璋叹了口气。
看样子自己因为长子暴病而亡,再培养一個继承人也没有多少心气了。
所以这个孩子是可以安全继承皇位的保证,但没有当皇帝的本事。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关心他祖父的高压行政措施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完蛋。”
朱元璋才把他大儿子朱标的这种错误认知给摆正过来。
现在他孙子也是被这帮儒家所言的给带歪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险恶用心。
许多儒士自己个都不相信能办到那种仁政,却认为只要皇帝这么办,天下就会按照儒家设想的那样延续下去。
当皇帝是要驯服这帮读书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他们驯服,成为他们的工具。
朱元璋认为朱允炆一定是把自己的话给当做耳旁风,认为那些读书人说的话才是真言。
王布犁听着朱元璋长叹一口气,也明白他对于那些儒家子弟的失望。
这帮读书人嘴上说着忠君的话,干的却不是忠君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还在沉默。
倒是王布犁忍不住哈哈大笑,指着屏幕道:
“卧槽,老四,你竟然这么猛?”
朱棣正在害怕发抖当中。
毕竟他年岁尚小,野心也没有多少。
更不用说他爹还没死呢!
现在听了王布犁的鼓励,才堪堪冷静下来,迟疑道:
“是,是吗?”
“新帝怎么也当了一年皇帝了,大明不说百万能打仗的兵,五十万人总归是有的吧。
你八百人就敢起兵清君侧,这是要被新皇帝给逼死了,准备放手一搏,不愧是你啊!”
朱棣被王布犁如此夸奖,嘿嘿笑了几声。
他们早就说过,一旦被逼到绝境就算是明知是死,那也得豁出去带走一两个敌人,总之不能干亏本的买卖。
认投?
那是绝对不能认投的。
王布犁夸耀的话,也是落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主要是朱元璋知道朱棣还成功了。
他自认为相比于儿子女婿二人是知道更多内幕的。
这便让他心里稍微有些优越感。
朱元璋对于朱棣的军事能力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只是不知道王布犁在这期间参与了什么角色。
他总觉得王布犁不像是那种只会站在南京城内等着朱棣进城,告诉他去先拜陵寝的角色。
朱元璋猜测当王布犁得知朱棣清君侧的消息后,就开始在暗中谋划怎么帮助他了。
“朕是为了保持大明的长治久安以及同元朝残余势力做斗争,才选择分封制,要藩王们夹辅王室。
咱在封王的时候就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诸子既长,宜各封爵,份镇诸国,为久安长治之计。”
王布犁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朱元璋这么做是有着内心极其坚定的想法的。
对于朱允炆的担忧,朱元璋轻微摇头。
此子目前看来还是缺乏一定的胸襟,也缺乏信心。
这位皇太子的伴读黄子澄非常有把握的答复他: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若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
而且还把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事迹拿出来佐证,来证明地方上的藩王是不足为虑的。
“不得不说,这个黄子澄的分析能力是有的。”
王布犁当着老朱的面给夸奖了一句。
毕竟没了黄子澄这个凤雏,谁给建文帝出主意削藩呐?
“嗯。”
朱元璋也是这样想的。
中央朝廷有如此多的精兵良将,纵然是边关藩王造反,能成功的几率又有多少呢?
更何况朱元璋对老四分封的士卒其实一点都不多。
雁门之南,太原其都会也,表里山河,建立晋国。
兼殽陇之险,周秦都圻之地,牧坰之野,直走金城,以西安为中心,建立秦国。
秦晋二王的护卫兵可达到万人往上,比朱棣三千人要强硬很多。
所以朱元璋很纳闷,为啥老四成功了!
老二老三都没成功,难不成他们也早亡了?
朱允炆二十一岁登基,朱元璋觉得岁数够了。
至少要比后面继位的好几个皇帝岁数都大,他能够独立处理朝政,用不着什么权臣。
许多主意都能自己拿。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
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朱元璋叹了口气。
看样子自己因为长子暴病而亡,再培养一個继承人也没有多少心气了。
所以这个孩子是可以安全继承皇位的保证,但没有当皇帝的本事。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关心他祖父的高压行政措施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
“完蛋。”
朱元璋才把他大儿子朱标的这种错误认知给摆正过来。
现在他孙子也是被这帮儒家所言的给带歪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险恶用心。
许多儒士自己个都不相信能办到那种仁政,却认为只要皇帝这么办,天下就会按照儒家设想的那样延续下去。
当皇帝是要驯服这帮读书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他们驯服,成为他们的工具。
朱元璋认为朱允炆一定是把自己的话给当做耳旁风,认为那些读书人说的话才是真言。
王布犁听着朱元璋长叹一口气,也明白他对于那些儒家子弟的失望。
这帮读书人嘴上说着忠君的话,干的却不是忠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