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305设立新卫所(2/4)
既能不用一口气花那么多钱,还能把事先给办喽。”
朱元璋连连点头,真要让他一口气掏出近十万人的搬家费。
再加上一些要建造的小城之类的,那要花出去的钱可多了去了。
现在只是先搞一小部分,可以从京杭大运河收集的款项当中,适当的拨出一点来就把事情给办喽。
反正目前大运河的项目也花不了那么多钱。
“布犁,你再来瞧瞧。”
朱元璋把王布犁给叫过去,给了他一些图纸,那就是工部送上来的图纸。
一部分是给这些迁徙的人修建石头房子,一部分是按照黔地的竹楼的那种。
“当然要修石头房子啊。”王布犁心想广东那边的竹楼就很少:
“朝廷既然让他们世代都扎根在那里,还是要遵从他们原来的习俗和居住习惯,尤其是那里山也不少,想必石头也不会缺的。
这样等他们到了可以先住一住简易的竹楼,朝廷雇佣当地人批人去弄石头,朝廷花钱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盖房子,可是赚到了。
如此能尽可能的避免他们心中不满的**,谁还会记着何真的好,全都是陛下的仁政啊。”
“嗯。”
朱元璋轻轻点头,王布犁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何真都退休了还能再老家一呼百应。
这是想走的,还有多少不想走人呢!
“朕觉得这挑一期的迁徙人选还是要落在朝廷手里,胡惟庸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尽快安排妥当。”
胡惟庸表示知道了。
总体而言村落就聚集在道路两侧,并且在两头盖上高楼充作箭楼,也好起到瞭望的作用。
至于军士家属会与当地百姓发生摩擦的事情,在朱元璋眼里都是小矛盾。
还得是控制本地的土司为好。
王布犁瞧着丞相胡惟庸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要设立学校,这件事从洪武二年老朱都颁布了,但是至今为止在卫所都没有完全执行过。
“胡相,我觉得在贵州卫等地以及新建的一些地点设立学校,也可以让周遭的土人孩子一同来学一学,加深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使得他们心向大明,避免当地土司首领说造反,这群人就盲从。”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就这种事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别说是让那些土人学习儒学了,就连卫所子弟也没机会学习啊。
他们哪一个不是自幼就打熬身体,以待将来长成能够建功立业?
当父母的都是这么过上“好日子”的,他们能给铺路也就是让子嗣沿着自己的老路走下去,还能走科举的路吗?
明初百废待兴,军强民弱,从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件事属于是年年喊口号,但是一直都没有落实,直到洪武末年,全国那么多卫所,设立儒学的高达六所。
到宣德年间才翻了一倍,直到正统十四年前,才有大规模的儒学进卫所的建设活动。
景泰开始,贵州各卫所的“卫人”大多来自中原或内地,换学籍更容易考进士,竞争压力小,本地许多土人都不读书,但是朝廷也在这里设立了名额。
“如今识字的人太少了。”胡惟庸斟酌的开口道:“驸马,这种事怕是很难的。”
“国子监的学子可以北上历练,当然也可以南下历练啊!”
王布犁坐在椅子上淡然的道:
“反正整个云南打下来,需要的官员不在少数,而且西北地区获得了胜利,需要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哪能没有地方安排呢?”
胡惟庸对王布犁的想法还是有些发懵。
去边疆地区当官的都是什么人呢?
大多都是犯了错的被贬谪过去的,或者是郁郁不得志被排挤过去的。
谁会直接往那深山老林子去当官,管理野人呐?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他不喜欢儒家子弟,可真是一个劲的往死里坑啊!
进入国子监的那学识指定都不错的。
胡惟庸只是叫人记录一下,一会再同陛下商议。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卫所附近的统治力量肯定会变强,军队的长期驻扎、生息、地方控制也趋于成熟。
但是距离湖广入云南交通线不近的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改土归流实数不易。
王布犁认为汉族文化是强势文化,即使调过去的人也很难染上当地习俗。
因此改变不多,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特点,还能吸纳周遭人同化,有利于大明对地方上的统治。
设立儒学这玩意,也是加快这个进程。
紧接着针对于屯田多寡的问题。
有了肥田沃土,更需要家属协助管理和耕种。
“这条有什么不对吗?”
“分田地这件事还是要抽签比较合适。”
“为何?”
胡惟庸觉得给军官特权,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连连点头,真要让他一口气掏出近十万人的搬家费。
再加上一些要建造的小城之类的,那要花出去的钱可多了去了。
现在只是先搞一小部分,可以从京杭大运河收集的款项当中,适当的拨出一点来就把事情给办喽。
反正目前大运河的项目也花不了那么多钱。
“布犁,你再来瞧瞧。”
朱元璋把王布犁给叫过去,给了他一些图纸,那就是工部送上来的图纸。
一部分是给这些迁徙的人修建石头房子,一部分是按照黔地的竹楼的那种。
“当然要修石头房子啊。”王布犁心想广东那边的竹楼就很少:
“朝廷既然让他们世代都扎根在那里,还是要遵从他们原来的习俗和居住习惯,尤其是那里山也不少,想必石头也不会缺的。
这样等他们到了可以先住一住简易的竹楼,朝廷雇佣当地人批人去弄石头,朝廷花钱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盖房子,可是赚到了。
如此能尽可能的避免他们心中不满的**,谁还会记着何真的好,全都是陛下的仁政啊。”
“嗯。”
朱元璋轻轻点头,王布犁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何真都退休了还能再老家一呼百应。
这是想走的,还有多少不想走人呢!
“朕觉得这挑一期的迁徙人选还是要落在朝廷手里,胡惟庸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尽快安排妥当。”
胡惟庸表示知道了。
总体而言村落就聚集在道路两侧,并且在两头盖上高楼充作箭楼,也好起到瞭望的作用。
至于军士家属会与当地百姓发生摩擦的事情,在朱元璋眼里都是小矛盾。
还得是控制本地的土司为好。
王布犁瞧着丞相胡惟庸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要设立学校,这件事从洪武二年老朱都颁布了,但是至今为止在卫所都没有完全执行过。
“胡相,我觉得在贵州卫等地以及新建的一些地点设立学校,也可以让周遭的土人孩子一同来学一学,加深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使得他们心向大明,避免当地土司首领说造反,这群人就盲从。”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就这种事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别说是让那些土人学习儒学了,就连卫所子弟也没机会学习啊。
他们哪一个不是自幼就打熬身体,以待将来长成能够建功立业?
当父母的都是这么过上“好日子”的,他们能给铺路也就是让子嗣沿着自己的老路走下去,还能走科举的路吗?
明初百废待兴,军强民弱,从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件事属于是年年喊口号,但是一直都没有落实,直到洪武末年,全国那么多卫所,设立儒学的高达六所。
到宣德年间才翻了一倍,直到正统十四年前,才有大规模的儒学进卫所的建设活动。
景泰开始,贵州各卫所的“卫人”大多来自中原或内地,换学籍更容易考进士,竞争压力小,本地许多土人都不读书,但是朝廷也在这里设立了名额。
“如今识字的人太少了。”胡惟庸斟酌的开口道:“驸马,这种事怕是很难的。”
“国子监的学子可以北上历练,当然也可以南下历练啊!”
王布犁坐在椅子上淡然的道:
“反正整个云南打下来,需要的官员不在少数,而且西北地区获得了胜利,需要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哪能没有地方安排呢?”
胡惟庸对王布犁的想法还是有些发懵。
去边疆地区当官的都是什么人呢?
大多都是犯了错的被贬谪过去的,或者是郁郁不得志被排挤过去的。
谁会直接往那深山老林子去当官,管理野人呐?
胡惟庸觉得王布犁他不喜欢儒家子弟,可真是一个劲的往死里坑啊!
进入国子监的那学识指定都不错的。
胡惟庸只是叫人记录一下,一会再同陛下商议。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卫所附近的统治力量肯定会变强,军队的长期驻扎、生息、地方控制也趋于成熟。
但是距离湖广入云南交通线不近的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改土归流实数不易。
王布犁认为汉族文化是强势文化,即使调过去的人也很难染上当地习俗。
因此改变不多,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特点,还能吸纳周遭人同化,有利于大明对地方上的统治。
设立儒学这玩意,也是加快这个进程。
紧接着针对于屯田多寡的问题。
有了肥田沃土,更需要家属协助管理和耕种。
“这条有什么不对吗?”
“分田地这件事还是要抽签比较合适。”
“为何?”
胡惟庸觉得给军官特权,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