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豪强地头蛇。

    三,年过六旬的杨佺期,当年江北第一名将,陈望继任兖州刺史后将其罢黜到小小的新野做了个太守。(见第二卷第二章)

    铁了心想跟王恭、庾楷一起造反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殷仲堪。

    而殷仲堪多年来在兖州任督邮,后主持兖州政务,并不擅长知兵驭将,所以完全倚重另外两位。

    桓玄,只需给他一个盼望已久的刺史实职,他一定会退出这个联盟。

    杨佺期就更好说了,这么多年来恐有一身武艺而郁郁不得志,听闻他在新野一喝醉酒就到处说自己出身于天下第一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我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我曾经在江北立下过赫赫战功。

    完全是个神经病的疯癫状态。

    这次殷仲堪起兵,他积极响应,不就是想捞一个官职,重新振兴他们弘农杨氏嘛。

    没有他们俩的鼎力支持,殷仲堪就如同丰墙峭址,经不起什么风浪。

    想到这里,司马元显得意的笑了,转身上了牛车,直奔台城而去。

    进了台城,这一路上已经想明白了该让谁去做这个传旨人。

    来到自己办公地点中书监衙门,派人把左卫将军桓修(桓冲之子)叫来。

    不多时,桓修来到中书监,拜见了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把自己的想法对桓修一一道明,桓修也是聪明人,心领神会,这是要瓦解荆州军阵营,各个击破。

    两人经过一番密议,由司马元显执笔,上了一道奏章,里面高度赞扬了龙亢桓氏和弘农杨氏曾经为大晋立下了汗马功劳,赦免其反叛之罪。

    召郗恢回京任五兵尚书,举荐杨佺期为雍州刺史,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桓玄为江州刺史,桓修为荆州刺史。

    造反头子殷仲堪也可赦免,不过要调往岭南蛮荒之地的广州任刺史。

    写完后,二人拿着奏章就去了太极殿的龙案上,看也不看那个傻子皇帝司马德宗,拿起玉玺就盖了个章,走完了合法程序。

    然后两人再商量了一番,由谁去宣诏,桓修提议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殷仲堪的叔父,太常殷茂。

    司马元显急忙召来了殷茂,命他去荆州军中宣诏。

    当天,殷茂坐着官船进了荆州水军的前军大寨。

    前军大寨中的桓玄、杨佺期在战船甲板上设香案,跪听诏书。

    因为他们名义上还是“清君侧”,并没有公开造反朝廷。

    两人本以为这是司马道子父子俩借助傻子皇帝的嘴来申饬他们造反,然后限多少时日,勒令退兵的诏书。

    当听着殷茂抑扬顿挫地宣读完诏书,两人跪在地上久久回不过神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皇帝陛下不但赦免了自己的造反罪责,还封了梦寐以求的刺史官职。

    在殷茂的再三提醒下,二人如梦方醒,连连叩首谢恩,当即表态请皇帝陛下放心,我们这就退兵,前去各自州上任去。

    于是殷茂又到荆州水军的后军营寨给侄子殷仲堪颁诏。

    殷仲堪一听,把自己调往广州,不禁勃然大怒。

    当场撕毁了诏书,破口大骂司马道子父子俩,骂完之后再大骂桓玄和杨佺期,最后把他的叔父殷茂赶了出去,派人前往前军营寨,责令桓玄、杨佺期三日内必须拿下建康!

    但此时的桓玄、杨佺期心态已经完全和以前不一样了。

    一个是从平民老百姓(桓玄此时就像当年在鸡笼山为父守孝的陈望,只有个广陵公爵位),一个是从小郡太守,直升一州刺史,朝廷给他们的官职来了个质的飞跃。

    现在我们还听你殷仲堪的去打朝廷,况且其他两路已经败亡,我们脑子还没病到那种程度。

    于是两人开始犹豫了起来,接到殷仲堪的命令后,谁也没挪窝。

    殷仲堪在后军营寨中看见前军一直没动地方,彻底发飙了。

    心道,你们俩也要学刘牢之反水是吧,好!我遂了你们心愿!

    于是下令后军五万水师拔锚开船,返回江陵,同时命人传信给桓玄和杨佺期以及所有前军将领,等我一回到江陵,先杀了你们俩的全家老小!

    多年在兖州任督邮,掌管司法、刑名、审讯的殷仲堪心肠又毒又硬,这些大家伙儿都多有领教。

    他们所有人的家属都在江陵,决不能因为朝廷一个虚头巴脑的职位而葬送了自己全家。

    于是桓玄、杨佺期急忙下令起锚开船,跟着殷仲堪后军舰队的背影就狂追了起来。

    经过几天几夜的追赶,终于在浔阳郡(今江西九江市附近)追上了殷仲堪,二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心道好险啊,差点全家被灭了门。

    于是二人一起来到中军大帐向殷仲堪请罪,表示自己并非不想进军,只是想看看司马道子父子俩还有其他什么花招,并发誓今后要紧紧团结在以殷仲堪为领导核心的周围。

    殷仲堪一见,也就顺坡下驴,表示只是试探一下二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东晋,我来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千户陈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千户陈公并收藏东晋,我来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