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不知何时,宫人们已经轻手轻脚的将灯盏点上,刘娥皱着看着面前的赵祯,第一次流露出了些许不满的神色。

    事实上,对于刘娥来说,她并不在意这件案子到底由谁来审。

    鲁宗道也好,吕夷简也好,张景宗也好,都是得力的人,也都能将案子审清楚。

    不同的是,前面两位来审,代表的政治意义更加浓厚。

    不过,这本也无伤大雅。

    因为,原本刘娥对于新的宰执考虑当中,就有这两人。

    不管案子交不交给他们来审,之后的提拔是肯定的。

    再加上之前赵祯的种种表现,让她以为,这次赵祯突然开口,也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所以,顾及到赵祯的颜面,刘娥才顺水推舟的将此事敲定。

    但是,这个答案,却让刘娥有些失望。

    倒不是说,她觉得赵祯说的不对,内宫之事,外朝的确不应该干预。

    只不过,刘娥更加觉得,冯拯等人说的也有道理。

    毕竟事情已经闹到了这种程度,朝野上下都在等一个交代,有朝中大臣参与审讯,的确更能服众。

    两相权衡之下,她还是更加倾向于后者,毕竟,国事为重。

    正因于此,赵祯此刻给出的理由,才会让刘娥觉得有些失望。

    看到刘娥的神情,赵祯便知道她在想什么,沉默片刻,他重新站起身来,脸色也变得肃然起来,道。

    “大娘娘可是觉得臣说的不对?”

    眼瞧着赵祯如此郑重,刘娥也打起了精神,沉吟道。

    “不是不对,而是此事用二位宰执之法更妥当些。”

    “那若不用呢?”

    罕见的,赵祯这次的口气略有一丝进攻性。

    闻言,刘娥下意识的皱紧了眉头,想要张口回答,但是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是啊,不用外朝大臣来查,又能怎么样呢?

    答案是,也不会怎么样。

    见到刘娥愣神,赵祯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

    “二人刚才的争执,臣听明白了。”

    “冯拯举荐鲁宗道,是看中他性格刚正,又出身科道,查出的结果可以让朝中上下信服。”

    “王曾举荐吕夷简,是觉得他权知开封府,名正言顺,更兼熟稔刑案,知道什么该公布,什么不该公布。”

    “但他们的理由,在臣看来,都不成立。”

    想起刚刚的那副场景,赵祯的脸色又变得有些微冷,道。

    “案件的最终结果,到底能不能让人信服,并不取决于审案之人,而取决于结果本身。”

    “冯拯自己也说了,这案子并不复杂,只要对相关之人的处置得宜,那么,朝堂上下自会信服。”

    “至于说查案之人是否有分寸,知不知道案卷该怎么写,案子该查到什么程度,外朝的大臣再好,能比得过内宫之人吗?”

    “宫中之人,向来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们自会先禀明给您,到时候什么该对外公布,什么该隐下来,自是大娘娘您说了算,不是吗?”

    刘娥沉吟着想了想,眉头略微舒展开来。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她之前陷入了冯拯和王曾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只觉得事情既然闹大了,那么,就要用有威望的人来处理,才能服众。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只怕未必。

    刘娥并非愚笨之人。

    只不过,她一直习惯的是传统的理政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君主并不直接躬理庶务,大小事更倾向于看重宰执的意见。

    所以,她才下意识的顺着冯拯等人的思路去想问题。

    可赵祯或许是因为政务接触的少,所以反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人有的时候想不明白某件事,并不是因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为并没有意识到身在山中。

    赵祯现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刘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御史上奏,说明这件事的确已经在外间传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用外朝的大臣来审案。

    因为朝野上下关注的是结果!

    皇陵出现了这样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们对最后的案情结果是有一定预期的。

    所以,能不能安抚舆情的关键在于,最终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预期。

    这考验的是作为决策者的她。

    如果说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谓的话,那么,就算是鲁宗道来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满意。

    相反的,要是她无意徇私,那么,结果符合这些大臣们的预期,他们自然也不会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祯说的没错,这件事交给宫中来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刘娥稍一沉吟后,还是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北宋官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月麒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麒麟并收藏北宋官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