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带头反对,其目的也不是反对丁谓,而是要限制刘娥之后的权力。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刘娥的立场上,她应该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王曾反对将杨淑妃尊为皇太妃,本质上和权字争论一样,是因为在已经有一个太后干政的情况下,不希望再冒出来一个太妃继续干政。

    丁谓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王曾之前反对他而报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娥和杨淑妃关系素来很好。

    他这么做,是在顺着刘娥的意。

    就此而言的话,这件事情上,刘娥应该还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确定了刘娥的态度,那么接下来,就是赵祯自己,该如何表态的问题。

    原本这不算什么难事,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赵祯既然知道历史上刘娥的手腕,那么,顺着她的话风说,才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虽然穿越(姑且算是)的这段时间不长,可发生的事情,已经足够颠覆他的很多观念了。

    之前他一直听到的说法是,宋朝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代。

    但是真的身临其境后,赵祯的感觉却恰恰相反。

    且不说刘娥的作为,单说外头那些宰执大臣。

    他们在已经听到了赵恒遗命的情况下,仍然在拟诏的时候,堂而皇之的讨论和修改其中的关键细节。

    丁谓和王曾关于权字以及皇太妃的争执,虽然立场不同,可共同点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宰执大臣,他们是有权力对遗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的。

    在赵祯对古代的认知当中,这种行为已经可以被称之为矫诏,是够得上被拉出去一刀砍了的程度的。

    然而,事实却是,不管是这些宰执大臣自己,还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刘娥,都并没有大惊小怪。

    好似这真的是一件无比正常的事情一样。

    这和赵祯一直以为的,唐宋皇帝至高无上的概念简直完全不同。

    说回到眼下,如今的赵祯虽然是太子,但是因为他年纪尚幼,所以压根没有自己的班底。

    自从两年前赵恒病重后,朝政几乎全被刘娥掌控。

    宰执大臣当中,有大半都是她的亲信,剩下的也都是些中立之人。

    这一次王曾之所以据理力争,并非是在替赵祯争取,更多的只怕是出于宰执的职责,为朝廷考虑。

    对方手段过人,自己权力不够,又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违逆刘娥的意思,显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

    但是……

    就在赵祯打算开口顺着刘娥的时候,他的脑中,却突然闪过了之前在殿外时的一幕。

    当时,刘娥带着他,对一众宰执大臣宣制,原本赵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但是,听了刚刚雷允恭对外间争执的描述,他却隐隐有了明悟。

    刘娥之所以要亲自带着他一同出殿宣制,听制之后,王曾等人又突然看向他,短暂犹豫之后,才俯首领命,这并非是毫无来由的。

    说白了,这些宰执大臣,并没有亲耳听到赵恒临死前的嘱咐。

    所以,刘娥的转述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势必要稍稍打个问号。

    但赵祯在场,就不一样了。

    他身为太子,理应是继位之君,最大作为既得利益者,又和刘娥一同在殿中见证了一切。

    拉上他,实际上就是刘娥在强调自己所传遗制的真实性。

    当时王曾等人突然看向他,也是在确认这一点。

    只不过,那个时候赵祯的脑子混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想来,却慢慢品出了背后的脉络。

    这也是现在赵祯为难之处。

    有了先前的那一幕,再看现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

    一旦赵祯开口顺应刘娥,那么,刘娥便可以故技重施,顺势而为,借嗣君的名义,命一众宰执大臣,将遗制朝着向她有利的方向进行修改呢?

    可要说是反对的话……

    以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宰执大臣的权力比他之前认为的远远要大的。

    别说如今赵祯只是个嗣君,就算他真的成了官家,也并非他说什么,这些宰执大臣就听什么。

    现在的局面是,对于刘娥来说,她之所以要借助赵祯的口,是因为刘娥本身就处于强势地位,宰执大臣中有不少是她的人。

    所以,她缺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此时赵祯开口顺应的话,那么,丁谓等人便可顺水推舟压制王曾。

    当然,并不代表赵祯的话,实质上有什么份量。

    因为哪怕他提出反对的意见,大概率和这些宰执大臣自行博弈出的结果没有区别,只会平白得罪刘娥。

    赞成刘娥,会让局面变坏,不赞成的话,局面维持原状,但却会惹刘娥不悦,如何选择,着实是让赵祯有些拿捏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北宋官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月麒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麒麟并收藏北宋官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