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红姐又上线了。

    这一章聊聊一对寒门逆袭的夫妻肖灵均和陈桥。

    肖灵均和陈桥是地质大学的一对学长学妹,他们在一次系里举办的活动中偶然相遇。小灵均来自甘肃一个民主的农村家庭,陈桥则来自新疆干部家庭,哥哥姐姐在当地都是领导。

    陈桥发现灵均就是一块好玉,她决定用学生家庭获得力量,加持灵均。

    那时的肖灵均刚刚完成学业,凭借着卓越的成绩被分配到了帝都市的地矿部门工作;而陈桥则还在校园里继续深造。

    时光荏苒,两年后陈桥,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表现同样进入了帝都的地矿部门。

    缘分使然,她与早已成为未婚夫的肖灵均再次相聚。不久之后,两人喜结连理,并迎来了爱情结晶。

    这对夫妻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从最初单位分配的单间小屋,慢慢奋斗到拥有独立的单元房,最终住进宽敞舒适的三居室楼房。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肖灵均和陈桥的性格相得益彰,一个沉稳内敛,一个爽朗担当,一个灵动均衡,一个像大桥一样挺立,夫妻俩仿佛是上天注定的完美组合。如此般的天作之合,实乃佳偶天成。

    二十多个寒暑转瞬即逝,夫妻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如今的肖灵均已经担任重要职务,事业有成;而陈桥也荣升高级工程师,备受尊敬。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不负众望,成功考取了名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前程似锦。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这几天,陈桥为了心中的困惑,跟红姐交流想法。人这辈子,想要的名利,如果不及时止损,无止境。幸亏,陈桥自己及时醒悟,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让陈桥几天的执念,内化。

    “宋代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词句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钱穆父:即钱勰,苏轼友人。

    都门:指汴京。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红尘:飞扬的尘土,后指人世间。

    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别的官妓。

    颦:皱眉。

    逆旅:旅舍,旅店。

    红姐跟陈桥带着读者朋友一起走进诗词中,感受苏东坡送友人的叮咛。陈桥穿越时空,进入宋朝,与苏轼邂逅相遇。肖灵均则化身钱穆父。夫妻两人互为灵魂摆渡人。

    诗词的上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佑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为主,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友人所去瀛洲为僻郡,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开封府。特别是熙宁年间又连遭旱灾、地震,赤地千里,五谷不收,倾墙摧栋,遍地洪流。百姓南来逃荒,到元佑年间仍未恢复元气。钱穆父由知开封府徙越州,复徙瀛洲,每下愈况,内心郁郁寡欢。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河北仍然朔风凛冽。但规定的到仕期间已逼近,不得不启行。因此“惆怅孤帆连夜发”。夜中分别,送行的也只能是“淡月微云”。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红娘啼笑因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闪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闪蝶并收藏红娘啼笑因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