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三年,冬夜凛冽,寒风刺骨。淮安府山阳县的县衙内,灯火通明,一场盛宴正在上演。知县王伸汉,满面春风,正宴请一位特殊的客人——候补知县李毓昌。李毓昌此次出差至此,不仅身负候补之职,更是嘉庆皇帝钦点的查赈官员,身份非同一般。
席间,觥筹交错,王伸汉频频举杯,向李毓昌敬酒。李毓昌盛情难却,几番推杯换盏后,不觉已是酩酊大醉。夜色渐深,宴席散去,李毓昌在随从的搀扶下,踉跄着回到了投宿的善缘庵。
一踏入房间,李毓昌便倒头睡去,连衣物都未及脱下。然而,就在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时,善缘庵内突然传出一声惊恐的呼喊:“来人啊!出人命了!”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惊醒了庵内的僧人和周边的百姓。
众人纷纷聚拢过来,只见李毓昌的三个随从——李祥、顾祥、马连升,正跪在主人的房间前,痛哭流涕。他们抬头望去,只见李毓昌竟吊在房梁上,已然气绝身亡!这一幕,让三个随从吓得魂飞魄散,手足无措。
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有人猜测是自杀,有人怀疑是他杀。几个胆大的百姓,簇拥着李祥等人前往山阳县衙报案。此事一出,山阳县知县王伸汉也是惊得目瞪口呆。他深知李毓昌的身份非同小可,若是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王伸汉不敢怠慢,立即带上幕僚、随从和仵作,匆匆赶往善缘庵查勘现场。一场扑朔迷离的悬疑案件,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嘉庆十三年的深冬,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一场悬疑重重的案件在江苏淮安府悄悄展开。死者,李毓昌,一个来自山东即墨的三十七岁男子,正是当年新科进士中的一员。
明清时期,新科进士们的前程似锦,成绩卓越者得以留在翰林院深造,稍逊一筹的则分配到中央各部院衙门,而其余的大部分则走向地方,成为一县之长,也就是知县。李毓昌,正是这其中的一员,等待着成为“即用知县”,一旦有知县空缺,他便有机会走马上任。
候补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实职就意味着没有俸禄。但办理差事,却能获得一些补贴,因此候补官员们总是抢着去办差。而新科进士,更是各省争相邀请的对象,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特殊关照。
李毓昌到江苏候补不久,便迎来了他的第一份差事。那一年,苏北地区暴雨连连,黄河决口,淮安一带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嘉庆皇帝得知后,下令拨银九万九千两用于赈济灾民。
银子下拨到灾区后,如何确保这些钱真正用到了灾民身上,就需要有官员去监督、核查。嘉庆皇帝想到了李毓昌,这个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于是御笔一挥,点他担任山阳查赈官。
在淮安灾区急需赈济的关键时刻,朝廷的银子终于下拨到了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然而,这笔救命钱能否真正用到刀刃上,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于是,朝廷决定派遣一名得力官员前来监督、核查银子的使用情况。嘉庆皇帝思来想去,最终御笔一挥,点下了新科进士李毓昌的名字,任命他为山阳查赈官。
李毓昌一到山阳,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作风。他多次婉拒各种应酬,选择了清静的善缘庵作为自己的居所,以便能够专心投入到查赈工作中。他马不停蹄地奔赴灾区乡村,实地调查受灾情况,仔细核对人口,严格检查资金的发放情况。他的认真和负责,赢得了百姓们的信任和尊敬。
就在李毓昌即将完成核查工作,准备返回省里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死在了借宿的房间里,尸体被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悬疑的色彩。
李毓昌的死,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有人故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这一切,都将成为一场悬疑重重的案件,等待着人们去揭开真相的面纱。
在迷雾重重的李毓昌案中,报案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那惊心动魄一幕的目击者,正是李毓昌的三个长随。那么,何为长随呢?
长随,这个名字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上流传甚广。表面上看,他们是官员家的奴仆,但实际上与那些卖身为奴的家仆有着天壤之别。长随们有着明确的服务期限,并且享有人身自由,他们的身份更像现代的雇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家仆。通常,雇佣长随的都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宦人家。
读书人一旦踏上仕途,往往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就像李毓昌,当他踏入官场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从税赋钱粮的征收核销,到司法刑狱的审判执行,再到官场上的交际应酬和日常穿戴言行,无一不是他需要尽快掌握的技能。
这时,长随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他们或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但他们深知官场上的种种规矩和门道。他们知道官员应该如何穿戴,如何言行得体;他们了解各个衙门的老爷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长随们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官场的许多秘密和门道都在他们这个群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席间,觥筹交错,王伸汉频频举杯,向李毓昌敬酒。李毓昌盛情难却,几番推杯换盏后,不觉已是酩酊大醉。夜色渐深,宴席散去,李毓昌在随从的搀扶下,踉跄着回到了投宿的善缘庵。
一踏入房间,李毓昌便倒头睡去,连衣物都未及脱下。然而,就在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时,善缘庵内突然传出一声惊恐的呼喊:“来人啊!出人命了!”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惊醒了庵内的僧人和周边的百姓。
众人纷纷聚拢过来,只见李毓昌的三个随从——李祥、顾祥、马连升,正跪在主人的房间前,痛哭流涕。他们抬头望去,只见李毓昌竟吊在房梁上,已然气绝身亡!这一幕,让三个随从吓得魂飞魄散,手足无措。
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有人猜测是自杀,有人怀疑是他杀。几个胆大的百姓,簇拥着李祥等人前往山阳县衙报案。此事一出,山阳县知县王伸汉也是惊得目瞪口呆。他深知李毓昌的身份非同小可,若是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王伸汉不敢怠慢,立即带上幕僚、随从和仵作,匆匆赶往善缘庵查勘现场。一场扑朔迷离的悬疑案件,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嘉庆十三年的深冬,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一场悬疑重重的案件在江苏淮安府悄悄展开。死者,李毓昌,一个来自山东即墨的三十七岁男子,正是当年新科进士中的一员。
明清时期,新科进士们的前程似锦,成绩卓越者得以留在翰林院深造,稍逊一筹的则分配到中央各部院衙门,而其余的大部分则走向地方,成为一县之长,也就是知县。李毓昌,正是这其中的一员,等待着成为“即用知县”,一旦有知县空缺,他便有机会走马上任。
候补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实职就意味着没有俸禄。但办理差事,却能获得一些补贴,因此候补官员们总是抢着去办差。而新科进士,更是各省争相邀请的对象,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特殊关照。
李毓昌到江苏候补不久,便迎来了他的第一份差事。那一年,苏北地区暴雨连连,黄河决口,淮安一带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嘉庆皇帝得知后,下令拨银九万九千两用于赈济灾民。
银子下拨到灾区后,如何确保这些钱真正用到了灾民身上,就需要有官员去监督、核查。嘉庆皇帝想到了李毓昌,这个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于是御笔一挥,点他担任山阳查赈官。
在淮安灾区急需赈济的关键时刻,朝廷的银子终于下拨到了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然而,这笔救命钱能否真正用到刀刃上,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于是,朝廷决定派遣一名得力官员前来监督、核查银子的使用情况。嘉庆皇帝思来想去,最终御笔一挥,点下了新科进士李毓昌的名字,任命他为山阳查赈官。
李毓昌一到山阳,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作风。他多次婉拒各种应酬,选择了清静的善缘庵作为自己的居所,以便能够专心投入到查赈工作中。他马不停蹄地奔赴灾区乡村,实地调查受灾情况,仔细核对人口,严格检查资金的发放情况。他的认真和负责,赢得了百姓们的信任和尊敬。
就在李毓昌即将完成核查工作,准备返回省里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死在了借宿的房间里,尸体被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悬疑的色彩。
李毓昌的死,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有人故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这一切,都将成为一场悬疑重重的案件,等待着人们去揭开真相的面纱。
在迷雾重重的李毓昌案中,报案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那惊心动魄一幕的目击者,正是李毓昌的三个长随。那么,何为长随呢?
长随,这个名字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上流传甚广。表面上看,他们是官员家的奴仆,但实际上与那些卖身为奴的家仆有着天壤之别。长随们有着明确的服务期限,并且享有人身自由,他们的身份更像现代的雇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家仆。通常,雇佣长随的都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宦人家。
读书人一旦踏上仕途,往往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就像李毓昌,当他踏入官场后,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从税赋钱粮的征收核销,到司法刑狱的审判执行,再到官场上的交际应酬和日常穿戴言行,无一不是他需要尽快掌握的技能。
这时,长随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他们或许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但他们深知官场上的种种规矩和门道。他们知道官员应该如何穿戴,如何言行得体;他们了解各个衙门的老爷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长随们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官场的许多秘密和门道都在他们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