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所推测的李家内鬼在黄精中投毒,现在看来,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更为尴尬的是,这个谣言竟然已经在长安城内传得沸沸扬扬。据说裴宣俨的家奴保欢在酒后与人议论时,还醉醺醺地提到:“以前听人说,有一种钩吻与黄精长得极为相似。但李家娘子那案子,未必就是投了‘钩吻’毒。你知道吗?误食生黄精也会有割喉的感觉,实际上可能根本没中毒……”王璥想到此处,不禁苦笑连连,心中的无奈和尴尬难以言表。
真相真的就如李家阍者所言那般简单吗?那句振聋发聩的“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出自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陛下之口,难道一代明君真的会自食其言,堕落变质吗?
王璥心中虽存疑虑,但理智告诉他,对阍者的供述不能轻易否定。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治世明君,也难免会有瑕疵。偶尔在美色上放纵,对个别官员的“侵欺”,或许并未对百姓造成多大伤害,但这样的行为,真的不会对一代圣主的形象和事业造成负面影响吗?
再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朝末年,唐军攻克大兴之初,局势混乱,李渊曾收纳太子舍人辛处俭的妻子入宫,宠幸一时。这“遗传”、“家风”的因素,难道不会对李世民产生影响吗?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在感情层面,李世民陛下似乎也有“出轨”的动机。贞观十年七月,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离世,让李世民的感情世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选择去洛阳自我放逐,将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儿幼女带在身边亲自抚养,甚至在宫中修建“层观”,遥望妻子的陵寝——昭陵。他不再驾幸九成宫避暑,因为那里充满了与长孙皇后的回忆。世界上最伤人的是什么?是逝去的幸福。他害怕在九成宫触景生情,再次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王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真相究竟如何?李世民陛下是否真的如阍者所言,陷入了美色的诱惑?还是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和阴谋?王璥知道,他必须继续深入调查,才能揭开这层层迷雾,找到真相的所在。
李世民,一代英主,他怎会因丧妻之痛而萌生“守节”之念?他在《答魏徵手诏》中曾深情流露:“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这丧妻之痛,如潮水般在他心中翻涌,似乎永无止境。因此,他或许曾试图在别处寻找情感的慰藉,渴望跨越人生的分水岭,领略新的风景,以减轻内心的伤痛。
去年入宫的徐惠、武媚娘等士族少女,虽青春貌美,却与李世民在阅历、年龄、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鸿沟。她们无法触及他内心深处的灵魂,更无法填补长孙皇后留下的那块空白。
而李夫人则不同,她成熟稳重,修道有年,容貌出众,有着丰富的经历和独到的见解。或许,她真的能让那位感情寂寞的“至尊”找到久违的乐趣。但话说回来,李世民毕竟已步入不惑之年,他的情感世界又怎会那般单纯?
这一切都只是王璥的推测罢了。他,一个县尉,又怎能闯入太极宫,直面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去求证这一切呢?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王璥在屋中来回踱步,心中矛盾重重。最终,他下定决心,决定以私人名义拜访李行廉,将阍者的供述转达给他。至于后续的事情,便交由李行廉去处理吧。他深知,自己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李行廉闻讯后,初时惊愕不已,然而很快他便恢复了冷静,正义感在他心中占据了上风。他知道,当今的“至尊”李世民陛下,是个兼听则明、乐于纳谏的明君。在贞观年间,进谏之风盛行,政治清明,气象恢宏,这份气象至今未曾改变。李行廉深信自己的切身体验,他信赖李世民陛下的格局和气量。
如果阍者的供述只是无稽之谈,那么作为臣子,李行廉有责任站出来辟谣,维护天子的声誉和盛德;但如果供述属实,他更应该勇于进谏,规劝皇帝及时纠正错误,亡羊补牢。
于是,李行廉毅然决然地写下了奏表,将这一情况如实奏报给了李世民陛下。虽然他身为正四品上的尚书左丞,没有直达天庭的资格,但奏表还是经过一系列的公文流转程序,最终转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陛下看到奏表后,会是怎样的反应呢?难道真的会如传闻中所说,哭晕在厕所吗?“朕几时打过李家妇的主意?这简直是陷害!彻头彻尾的陷害!”李世民陛下愤怒地吼道。随即,他急降敕旨,命令法司尽快查明真相,还他一个清白。
长安城的气氛骤然紧张,衙司的搜查行动如风暴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他们的决心和行动都显得异常坚决,仿佛在追寻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
就在翌日的清晨,长安的街头出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一名女子倒在路边,脖颈上紧紧勒着一圈领巾,她的脸色苍白,显然是遭受了非人的待遇。面对胥吏的询问,女子瑟瑟发抖,声音带着惊恐和不安:“有人声称是奉了敕令,将我带到了一处陌生的地方。一个穿着紫袍的人强迫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相真的就如李家阍者所言那般简单吗?那句振聋发聩的“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出自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陛下之口,难道一代明君真的会自食其言,堕落变质吗?
王璥心中虽存疑虑,但理智告诉他,对阍者的供述不能轻易否定。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治世明君,也难免会有瑕疵。偶尔在美色上放纵,对个别官员的“侵欺”,或许并未对百姓造成多大伤害,但这样的行为,真的不会对一代圣主的形象和事业造成负面影响吗?
再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朝末年,唐军攻克大兴之初,局势混乱,李渊曾收纳太子舍人辛处俭的妻子入宫,宠幸一时。这“遗传”、“家风”的因素,难道不会对李世民产生影响吗?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在感情层面,李世民陛下似乎也有“出轨”的动机。贞观十年七月,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离世,让李世民的感情世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选择去洛阳自我放逐,将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儿幼女带在身边亲自抚养,甚至在宫中修建“层观”,遥望妻子的陵寝——昭陵。他不再驾幸九成宫避暑,因为那里充满了与长孙皇后的回忆。世界上最伤人的是什么?是逝去的幸福。他害怕在九成宫触景生情,再次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王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真相究竟如何?李世民陛下是否真的如阍者所言,陷入了美色的诱惑?还是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和阴谋?王璥知道,他必须继续深入调查,才能揭开这层层迷雾,找到真相的所在。
李世民,一代英主,他怎会因丧妻之痛而萌生“守节”之念?他在《答魏徵手诏》中曾深情流露:“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这丧妻之痛,如潮水般在他心中翻涌,似乎永无止境。因此,他或许曾试图在别处寻找情感的慰藉,渴望跨越人生的分水岭,领略新的风景,以减轻内心的伤痛。
去年入宫的徐惠、武媚娘等士族少女,虽青春貌美,却与李世民在阅历、年龄、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鸿沟。她们无法触及他内心深处的灵魂,更无法填补长孙皇后留下的那块空白。
而李夫人则不同,她成熟稳重,修道有年,容貌出众,有着丰富的经历和独到的见解。或许,她真的能让那位感情寂寞的“至尊”找到久违的乐趣。但话说回来,李世民毕竟已步入不惑之年,他的情感世界又怎会那般单纯?
这一切都只是王璥的推测罢了。他,一个县尉,又怎能闯入太极宫,直面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去求证这一切呢?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王璥在屋中来回踱步,心中矛盾重重。最终,他下定决心,决定以私人名义拜访李行廉,将阍者的供述转达给他。至于后续的事情,便交由李行廉去处理吧。他深知,自己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李行廉闻讯后,初时惊愕不已,然而很快他便恢复了冷静,正义感在他心中占据了上风。他知道,当今的“至尊”李世民陛下,是个兼听则明、乐于纳谏的明君。在贞观年间,进谏之风盛行,政治清明,气象恢宏,这份气象至今未曾改变。李行廉深信自己的切身体验,他信赖李世民陛下的格局和气量。
如果阍者的供述只是无稽之谈,那么作为臣子,李行廉有责任站出来辟谣,维护天子的声誉和盛德;但如果供述属实,他更应该勇于进谏,规劝皇帝及时纠正错误,亡羊补牢。
于是,李行廉毅然决然地写下了奏表,将这一情况如实奏报给了李世民陛下。虽然他身为正四品上的尚书左丞,没有直达天庭的资格,但奏表还是经过一系列的公文流转程序,最终转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陛下看到奏表后,会是怎样的反应呢?难道真的会如传闻中所说,哭晕在厕所吗?“朕几时打过李家妇的主意?这简直是陷害!彻头彻尾的陷害!”李世民陛下愤怒地吼道。随即,他急降敕旨,命令法司尽快查明真相,还他一个清白。
长安城的气氛骤然紧张,衙司的搜查行动如风暴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他们的决心和行动都显得异常坚决,仿佛在追寻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
就在翌日的清晨,长安的街头出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一名女子倒在路边,脖颈上紧紧勒着一圈领巾,她的脸色苍白,显然是遭受了非人的待遇。面对胥吏的询问,女子瑟瑟发抖,声音带着惊恐和不安:“有人声称是奉了敕令,将我带到了一处陌生的地方。一个穿着紫袍的人强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