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指望这个顶住梁军的进攻就很胡闹。

    哪怕是守城,死守不出都是死路一条,何况一个小小的营寨。

    一丈多的堑壕太浅。

    九尺高的土墙太矮。

    八尺宽的墙头太窄。

    梁军夹寨挡不住李存勖突袭,赵军的小寨,凭什么挡住不要命的老汴兵。

    当身披重甲的汴军跳上墙头,结成小阵。

    当墙头的赵军被反推着节节后退、挤落。

    当越来越多的梁军站在了土墙顶端。

    当寨门都被疯狂的梁军拽到。

    赵军,还有什么能够抵抗梁军的刀锋?

    当年,回鹘人趁唐朝内乱大占便宜,好像支楞起来了,给曾经的大哥添堵几十年。可是,他们从来就不是这片土地上最靓的仔。

    香积寺一战,唐军的主力是边军精锐近十二万,全部助战的胡骑加一块儿也不过三四万,其中,回鹘区区四千骑而已。

    总有传说,什么十万回鹘铁骑入塞,起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放屁。

    他们只是唐军主力大局抵定的情况下,跟着踹了安庆绪一脚。

    在十几万武装到牙齿的唐军面前,四千草原胡骑,算个屁。

    充其量,他们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来大唐边军精锐尽失,回鹘曾试图与吐蕃争夺河西,结果呢?

    被高原汉子打得满地找牙,不得不跟大唐结盟。

    即使在回鹘汗国最辉煌的时候,他们内心都很虚,最多仗着唐朝藩镇不靖还要应付吐蕃,在边上敲大唐的竹杠添个堵罢了。

    祖宗就怂,至于这些进入中原的内附回鹘,在物华天宝的中华大地安享富贵上百年后,他们,又凭什么阻挡百战余生的汉家儿郎。

    大梁,也是中华正朔啊。

    ……

    辽王并没有忽略东面的战场。

    让赵兵守东营,真不是他不仗义,恰恰是对赵兵的关照。

    西路梁军的渡河点,北岸毫无遮拦,只能野战。赵军是个什么德行辽王心中有数,就是怕他们野战不灵,才让他们守营。

    好歹有深沟高垒遮蔽。

    那寨子就怼在桥头,一旦梁军过河,即可背营列阵。身后有营寨依靠,墙头有强弓劲弩支援。梁军过河,兵力必定有限。这就占足了地利,按辽王的想法,这两万人守个寨子总还行吧。

    背营列阵,阻敌于营外,会死一些人,但唯有如此才能守住营垒。

    谁想赵兵如此胆怂,营都不敢出,愣是让梁军大军从容过河,列好了阵势。

    站在高邑县城的望楼上,东边梁军的动静尽收眼底。

    尽管梁军选在东墙发动进攻,尽管有寨墙遮挡,尽管辽王确实无法直接看到东侧土墙的争夺,但是,用脚趾头想,他也猜得到赵军能打成什么德行。

    梁军,不是草原上的草包。

    营都不敢出,那还打个锤子。

    这猪队友的表现,大大搅乱了辽王的意图。

    按他构想,东边拖住,西边顶住。

    待梁军渡河部队疲累,他再以甲骑突出。多了不敢想,至少能咬下梁军一块血肉,起码,这过河的几千精锐全得留下。

    此时却是东路梁军数万过河,估计赵军这营也守不住了。

    若待赵军崩溃,不论溃兵逃散,还是被梁军撵过来添堵,他李大郎都会十分被动。援兵,在派与不派之间左右衡量,直至看到站在赵军营南的梁军都开始涌向寨墙,辽王最终下了决心,对身边的老郑道:“二郎,队伍吃饱了么?”

    从清晨开打,数个时辰过去,日头早已过了中天。毅勇军始终没得命令出击,只等到了一顿午饭。郑守义是在城头陪着辽王一起吃的,简简单单半张饼加酱肉,吃了个半饱。

    闻言,郑守义欠身叉手道:“请大王行令。”

    辽王手指东方,道:“去,接应赵军北撤。向北过桥后,将桥烧了。”

    在北面,还有一条槐水,上面有备好的浮桥。辽王可不敢让成德的这群蠢货过来添乱,赶紧让他们过桥滚蛋吧。

    辽王估计高邑是保不住了,他很快也得走人。

    真是没想到,大年初二,梁贼就给他送了一份大礼。

    与辽王配合二十年,郑守义完全领会了带头大哥的心意。

    照黑爷的看法,早该撤了。

    此时得令那还犹豫,立刻下了城头。

    毅勇军旋即似两条长龙,从两座城门涌出,在向东行进的路程中,军队熟练地完成了集结编组。

    看看自家队伍这行云流水,再看看赵军那帮蠢货,咳,头疼。

    辽王送了郑守义远去,目光重新落回城南的激战。

    铁林军同梁军厮杀一个上午,辅军都已在轮战。

    军队,是一架机器。

    强军,则是一个配置合理、运转流畅的精密体系。

    作为天下强军,唐军自有一套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蜻蜓并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