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一万兵,我镇方圆千里,哪里够用?只有安抚了高帅、刘帅这些外镇军,稳住各州县兵、戍兵,他才坐得稳帅位。我等只求回镇,合情合理,你看高帅没来为难吧。

    你道这是刘窟头自己闹?都看着呢。这就是给全镇打个样。看看这厮是真不懂,还是不讲规矩。若他不懂,待我军到了蓟城,自然有人与他分明白。若这厮确实不讲规矩,那便是自绝于全镇,得不偿失。他那点人,能看好幽州就不错了,其余诸州总要有人镇守,给谁不是给,何必呢。

    将来咱家事业大了,若有幸能治一镇,亦要如此安抚各部。别人不说,秦郎、张郎,嗯,郑郎,承嗣,这些皆要有所交代。此刻匡威还在成德,匡筹更不敢造次。若他不讲规矩,咱弟兄将匡威再抬回来,他死不死?我军此次本就不为打仗,问问都是亲戚,打什么。”

    李崇武道:“但李匡筹已经坏了规矩。前面即不发粮又不调换,连个说法都没有,见都不见刘守文。”李大道:“不发粮是他没粮。青黄不接,只占个幽州,哪有粮给安边。不发兵是没兵,所以我军回来了嘛。届时他温言抚慰,安顿好地方也就是了。幽州之外他本也拿不住,我等奉他为主,彼此两便。”

    李崇武仍摇头道:“大兄,一叶落而知秋,见微知着。李匡筹能驱逐兄长,是为不义。承诺调换我军回镇,却出尔反尔,这是无信。哪怕无粮无兵,亦可主动让我军撤回镇内,昌平,檀州,随便往哪里安置,哪怕野地扎营也是个说法。他不闻不问,要么这厮不讲规矩,要么这厮不懂规矩。不论如何,大兄你那套规矩想要束缚这货,只怕无用。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小心驶得万年船呐,大兄。”

    李崇文是典型的藩镇武夫,与李三想法有些不同。但是李老三把不信不义都搬出来了,咳,如今的大帅,有几个讲信义的。也罢,弟弟有着赤子之心,做哥哥的必须鼓励。而且,小心驶得万年船这话倒是不错,万一李匡筹是个奇葩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你小子。”李崇文点了弟弟额头一把,“我说来时你让全军不带财货,便是防匡筹这手吧。”李三郎道:“若事成,财货随时能取。万一不谐,也走得快。”

    “你不大看好这次?”李大很是奇怪,弟弟对这次兵谏始终态度消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次犯了兵家大忌。成是侥幸,不成是必然。”

    李崇文想想也对。若全军戒备,匡筹见无隙可乘,事情反倒能成。似这般嘻嘻哈哈,万一人家下黑手,还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打算起身,却被李三郎拉住:“大兄何往?”

    李大理所当然地说:“我去给刘帅提个醒。”弟弟却没无意松手,李崇文道,“你还有话说?”却见李三目光闪烁,道:“大兄。刘窟头并非明主,咱也不能久居人下吧。”

    定定地看着这个刚才还满口信义的弟弟,大李缓缓躺回睡袋,道:“你说。”

    李崇武在大哥耳畔道:“除非刘帅坐了节度使,咱们能水涨船高,否则这次就算回镇,与我何益?不如……李大抬手止住弟弟后面的话,示意他出去看看。等李三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大李再次深深地看了弟弟片刻,倒头睡去。

    ……

    幽州城里,鸡飞狗跳。

    刘仁恭大军盘踞居庸关的消息传来,惊得李匡筹蹦起三尺高。大哥李匡威在成德混的风生水起,听说王镕都快管他叫爹了,万一哪天跑回来可咋整。镇中各州、各军态度暧昧,城中数万回来的军士也无从安放,李匡筹是夜夜难眠,生怕哪天一睁眼,哦不,就怕夜里一闭眼就再也睁不开了。

    刘窟头这又来干什么?来夺江山么?

    刚刚听说,李匡筹甚至都生了撒腿跑路的念头。只有一万部下可信,这都是多年来跟随自己征战的老弟兄。但是看住城里的几万杀才就要牵扯许多人手,哪有精力应付刘窟头哇。据说也有过万大军,还是跟独眼龙周旋了三年的精锐,想想都觉着脑仁疼。

    一将道:“大帅。刘将军戍守安边三载,也该回来。派人给他去个信儿,问问这厮想去哪里,让他自取。左右一时我等也顾不上。”

    “是啊。如此,其他各州也都放心。”

    这话真是戳了李匡筹的肺管子,心窝子。迄今为止,除了孤零零一个幽州城,整个卢龙镇谁也不听他的。李留后的脸有点黑,但杀才们浑然不觉。一将还来伤口上撒盐,道:“据闻妫州城门紧闭,这是看着呢。”说到一半忙把嘴捂,妫州的事你怎么这么清楚,想干什么?挨了李匡筹一记灵魂的凝视,低下头去。

    还有不知死的换了思路,说:“大帅。我看营、平各州,即远且没甚要紧。刘窟头对付胡儿很有一手,让他去看草原正好。那边没有户口,钱粮都看镇中拨给,还怕他翻天?安置这厮去吧,当无话说。”

    “营州?那还有么,还有啥?平州?唉,我说,别你我在此瞎猜,遣人当面问问这厮怎样。未知人家自有想法呢。皆是一家人,好好谈嘛,真闹起来,难道让外镇看笑话?”这把盐撒得也是真准。

    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刀尖上的大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老蜻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蜻蜓并收藏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