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呢?”

    扶苏当然不是蠢到连一点判断的能力都没有,而是希望秦始皇能给一点更加具体的方向。

    秦始皇沉吟数秒,若无其事地开口。

    “你觉得好听的便是精华,不好听的自然就是糟粕了。”

    扶苏瞪大眼睛,差点喷了出来。

    这也行?

    大隋世界之中,隋文帝连连摇头。

    “区区一个太监,竟然能独掌大权,连尚书这种高官都无法绕过王振见到皇帝。”

    高熲也是颇为无语,道:

    “这明朝可是大隋之后的王朝,怎么就不能吸取先前王朝的教训呢?”

    即便是在隋朝,任何一个读过史书的人,都对东汉王朝末期宦官主导的那段黑暗历史印象深刻。

    若是提到结党,历史爱好者们往往会想到大唐的“牛李党争”以及大明的“阉党东林党之争。

    但实际上,东汉王朝由士大夫反抗宦官而引发的两次“党锢之祸”,才是华夏大一统王朝有史以来最早的党争!

    以及,两次党锢之祸都以东汉阉党胜利而告终。

    是以,从东汉灭亡之后,接下来的所有统治者都对太监这个群体极为警惕。

    直到大隋现在为止,太监都没有获得过任何一次靠近权力中枢的机会。

    这就是高熲等大隋臣子大惑不解的地方。

    这大明,怎么就不吸取历史教训呢?

    隋文帝摇了摇头,淡然道:

    “归根结底,还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

    丞相也好,宰相也好,其实都是同一个官职的不同称呼。

    大隋采用的,是隋文帝创立的三师、三公、五省、六部,群相制。

    三师和三公,属于荣誉虚职,不掌控实际权力。

    五省之中,秘书省掌管图书典籍,相当于博物馆和图书馆合体,没什么权力。

    内侍省是专门为宦官设立的,但鉴于党锢之祸,内侍省长官说白了就是太监总管换个好听的名字,同样毫无权力。

    真正有权力的是其他三省,也就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此三省分别设立一到三名不等的长官,这些长官就是大隋宰相。

    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八九人。

    将原本集中在一名宰相身上的权力分到至少五六个人身上,无疑就能让相权大为虚弱,无法和皇权对抗。

    隋文帝很疑惑。

    大隋的制度这么好,为何大明不懂效仿呢?

    大唐之中,李渊也和表哥隋文帝有着同样的疑惑。

    “真奇怪,为何朱元璋不用三省六部制呢?”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创立,在大唐则被发扬光大。

    李建成想了想,道:

    “或许是这朱元璋出身黔首,见识短浅吧。”

    李元吉立刻点头。

    “皇兄说得太对了,这朱元璋不过是个讨饭的乞丐出身,哪里知道什么制度是好,什么制度是坏?”

    李世民听到李元吉这句话,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元吉闻声大怒,对着李世民道:

    “你有话就说,不要在那里阴阳怪气的!”

    李世民收敛笑意,对着李元吉道:

    “四弟啊,用你的脑子想一想。朱元璋能在这么多皇帝之中脱颖而出,号称千古四帝之一,人家能见识短浅?”

    李元吉直接被这一句话憋得脸都红了,愣是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李渊闻言,也是恍然大悟。

    对啊,出身决定视野不假,但朱元璋的能力,其实已经完全突破了一个泥腿子百姓的局限,甚至突破了华夏绝大多数明君能抵达的极限。

    这种千古大帝的视野,怎么可能是一般人能猜想得到的呢?

    李渊将目光投向李世民,好奇问道:

    “世民啊,那你觉得王振做大的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笑了笑,正色道:

    “儿臣觉得,这源头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李世民话音落下,李元吉先笑了。

    “好嘛,刚刚我说朱元璋不行,你来反驳我。”

    “现在父皇问你,你又说问题在朱元璋身上。”

    “你觉得这样抖机灵很有意思?”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元吉,摇了摇头。

    “四弟,这些东西真不是你能玩的,你闭嘴吧。”

    李元吉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大怒道:

    “我乃大唐齐王,有什么不能玩的,你管得了我?”

    李渊忍无可忍,拍了一下桌子。

    “元吉,你闭嘴,让世民说!”

    李元吉这才无奈地闭上嘴巴,但还是死死盯着李世民,显然满是怨气。

    李世民嘿嘿一笑,开口道:

    “从视频之中来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张石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石坚并收藏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