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正月,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部史书编修完成,历时八年。”

    “之后,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获。”

    “李世民对群臣说这是魏征劝谏仁义治国的结果,叹息宰相见不到此情此景。”

    李世民:要是没有魏征此等诤臣良臣,朕还不知道会犯多少过错。

    “虽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

    “瓦岗没有府库,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

    “李世民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从命。”

    “各州府既然怀疑冯氏谋反,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抚,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

    而他也效仿太宗,把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做成屏风警示自己。

    且太宗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聚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

    “长孙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李世民道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他。”

    “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稳定局面,遇事可酌情处理。”

    “魏征见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便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

    “当时刘黑闼作乱山东,李元吉镇压失败。”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

    随后魏征话锋一转,直截了当的指出了他的过错。

    “贞观十七年,魏征的病情日趋严重。”

    “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便可不用劳动军队使他顺从。”

    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不能没有责怪之意。

    但魏征则认为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

    “魏征有经国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挠,李世民对他的谏言都欣然接受。”

    “经此一事,李世民对魏征愈发器重,经常传召他入内商谈治国施政的得失。”

    他那时非常生气,责怪魏征太过固执。

    “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便将其纳入麾下,掌管图书经籍,礼遇厚待。”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胜利。”

    不久之后,侯君集怂恿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

    “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文书总是称赞,听闻是魏征所写,便召见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

    赵匡胤:唐太宗能够听得进臣子的劝谏,或许这就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

    不说其他的,单单唐太宗能够忍住不去泰山封禅,这一点就值得他敬佩。

    “李靖推荐魏征,李世民称魏征规劝朕的过失,一天也不能离开身边。”

    “贞观元年十一月,岭南部落首领冯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

    “不能单单偏护秦王府的老人,大臣的意见如此不可以违背。”

    “李世民又顺从魏征所崇尚的高洁,遣派宫廷使者带着不加纹饰的屏风等家具赐给魏征。”

    “李世民怜惜濮州刺史,欲让他官复原职。”

    “魏征为总编修,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

    “李世民想起用魏征补上空缺,但魏征坚决不受。”

    “如果仍听凭将两人押送京师,则只能说明朝廷说话并不算数,必将失信于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长史郑颋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魏征自认无功于国,只是凭借谏言便参于朝政,自觉惭愧,便以眼睛有疾病请辞官职。”

    “一年判死刑仅二十九人,刑法几乎不用,米价每斗才三钱。”

    不久又有敕令,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

    另外与他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

    大臣上奏只要是身材魁梧壮实的男子,哪怕不满十八岁,也可以一并征兵。

    魏征又曾写下自己前后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过。

    “李世民亲临吊唁,恸哭不已,并罢朝五天,赠魏征谥号文贞。”

    “李世民见此潸然泪下,强忍悲伤安慰魏征,并询问魏征还有什么遗愿。”

    “随即命人释放他们,免除其罪责,使朝廷信誉的感召远达天下。”

    现在是既征收租钱,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徭役。

    “李世民仅仅允许辞去侍中减轻压力,后又提拔为知门下省事。”

    “现告发其谋反已有几年了,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

    “贞观八年,李世民想要分派大臣为巡查大使,没有得到合适人选。”

    太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谏臣,才能时刻警醒自己,不至于犯下大错,这是让他最羡慕的地方。

    然隋亡大乱之后,人口没有恢复,国库粮仓空虚。

    侯君集参与谋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