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开始乘虚占领了彭城,后又被项羽回师打败。”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询问大家破解之法,还是张良出了一个下邑之谋。”

    “于是刘邦派遣萧何去劝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了其他人去联合彭越。”

    “等到魏王反叛抗汉时,刘邦又派了韩信前去征讨,平定了燕、代、齐、赵等国的大片地区。”

    “刘邦最终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就是靠着这三个人的力量。”

    李世民: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刘邦被项羽打败后,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那时的刘邦已经穷途末路,甚至说出了关东地区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就把关东平分给他。

    在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

    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了隔阂。

    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

    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

    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

    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攻伐他,结果未成。

    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必然可以打败项羽,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完后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

    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的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

    “刘邦极为烦恼,与郦食其商议应该如何削弱楚方的势力。”

    “郦食其表示应分封六国后裔,刘邦认为合适便请郦食其做相应准备。”

    “此时刘邦看到从外面回来谒见的张良,于是询问张良关于分封六国的看法。”

    “在张良的警醒下,刘邦大骂郦食其,紧接着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公元前203年,齐国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韩信全部打下。”

    “韩信派人向刘邦请示因齐国自古是诡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又紧挨着楚国。”

    “如果不立一个临时的齐王来镇守它,它的局势就难以稳定,希望能让自己暂时当一个代理的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韩信的使者来到荥阳后,刘邦一看韩信的来信,勃然大怒。”

    “但在张良的劝谏下,刘邦也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不得不派张良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又把韩信的全部人马调回刘邦那里。”

    “公元前203年,刘邦对项羽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

    “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各不相犯。”

    “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

    “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便与陈平一同劝谏刘邦。”

    “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

    “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围困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

    “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朱棣:多亏了张良,否则刘邦大肆分封六国后裔的话,也不可能有一统天下的大汉。

    那时刘邦为了削弱项羽的实力,在手下的建议下,想要分封六国后裔。

    还好张良及时赶到,用八个缘由阻止了刘邦。

    商汤有把握可以置夏桀于死地,你刘邦今天能够置项羽于死地吗?

    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所以还封殷的后代于宋国,那是周武王有把握能得到殷纣的人头,你刘邦今天能得到项羽的人头吗?

    周武王进入殷都后,曾在商容住过的里巷口表彰他,曾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而且给比干重修了坟墓。

    你刘邦今天能够去为圣人修墓,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