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安分守己。

    现如今大汉正在对匈奴用兵,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趁机骚乱暂时顾及不到。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骚乱还威胁不到大汉,对于大汉来说,只是有些麻烦罢了。

    但现在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倒是给了他启发,或许他也可以进行效仿,彻底解决边疆动荡的问题。

    就大汉目前而言,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策略较为温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只要这些边疆地区不闹事,他就不会多加理会。

    可如今看来,这种放任不管的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想到此处,他命令大臣根据诸葛亮边疆治理的政策制定出他们大汉的策略。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以丞相府为核心,统领全国军政大权。”

    “同时,诸葛亮以治国之道的原则选拔贤才,任用郭攸之、董允为侍中。”

    “代替自东汉以来由宦官出任的中常侍等职,来管理皇宫中的诸项事务,防止宦官弄权。”

    “对于怀有二心的人,诸葛亮严厉打击,防止政治分裂,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同时,诸葛亮奉刘备命令与他人一同编造《蜀科》,加强法治,维护社会稳定。”

    “刚入蜀地时诸葛亮不再延续前任蜀地之主刘璋宽厚的做法,而是采用严刑峻法,为的就是打压目无法纪的当地豪强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在外交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周边少数民族采用合作发展的策略。”

    “争夺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联吴抗魏,联合相对弱小的吴国,共同抵抗强盛魏国的军事打击。”

    杨坚:和军事外交相比,显然诸葛亮更加擅长内政的治理。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主张以德治国,这也是他比较欣赏的。

    诸葛亮的以德治国,第一点体现在提倡民本思想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北伐胜利的基础是让人民安居乐业。

    为此,诸葛亮提出朝廷应该了解人民疾苦、救济百姓。

    至于第二点,就是主张举贤任能。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到举用贤能人才事关国家社稷安危,君主要学会任贤选能,远离奸佞之人。

    诸葛亮的这一策略,对于他选拔大隋的贤臣有不小的助益。

    同时,诸葛亮主张根据才能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诸葛亮认为依法治国,首先要制定和明确相关律法的内容,让社会有法可依。

    诸葛亮反对无故大赦,认为无论是谁触犯法律都应予以相应处罚。

    诸葛亮还秉持国事惟和理念,注重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政策,他身为大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也是有所借鉴的。

    “为保军队粮草供应,诸葛亮实行屯田自足,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民屯是将无主荒地分配给移民耕种,军屯是让军队大量屯田生产。”

    “军队采用轮换制,即使前方战事十分吃紧,也坚持每一个月替换下一部分士兵充当后方劳动力。”

    “保证后方劳动补给充足,从事耕作生产,也保证了粮草、武器供给。”

    “蜀军军队整齐严明,得益于诸葛亮严明军纪。”

    “诸葛亮制定军法条例《八悟》《七戒》《六恐》等,依照条理军法以法治军。”

    “首先组织官兵全面学习军法赏罚内容标准,再任命廉洁公正之人主持赏罚,用奖赏促进军队上下严格遵守军纪法律。”

    “诸葛亮注重平时的军事实践,认为是否重视平时的军事实践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治军以明。”

    “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清楚的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同时,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

    “诸葛亮治军以明也表现在规定严格的法令,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

    “诸葛亮认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

    “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

    “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

    李世民:诸葛亮的才华和品行令朕佩服,诸葛亮完全可以作为臣子的标杆,让大唐的官员效仿。

    要说他对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