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以便到时候可以大规模推广到全国。

    【更有意义的是棉花,它起源于南亚、东非和美洲中部,印度人最早从棉花纤维中织成棉线。

    棉花种植逐渐传到全世界,也传到中国。

    十八世纪,中国的棉产业仅次于印度,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黄道婆和朱元璋。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著名的棉纺技术改革者。

    黄道婆在海南居住时,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技术。

    返回故乡后,积极传授技艺,革新工具,推广棉花种植。

    在棉纺产业的弹、纺、织的各个流程中都做了革命性的创新,对促进长江流域的棉纺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长三角地区成为棉花种植基地和纺织中心,逐渐形成城镇群,对明清两代江南的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之初,从小挨过冻的朱元璋大力推广棉花。

    朱元璋颁布法令,要求全国自耕农必须有一定量的棉花地,推出免税政策。

    用种植棉花成绩考核地方官员,印刷推广农书,恨不得去手把手教。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每年棉花都丰收,棉花开始突破地域限制,种到大江南北。

    明初的这场棉花总动员影响深远,棉纺制品由奢华品变成老百姓的日常品。

    开国之初那个民生凋敝的大明王朝,逐步实现了民富国强的辉煌。】

    黄道婆:我不过就做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没想到还能被历史铭记。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天幕中,黄道婆诧异之余,倍感激动。

    能够出现在视频中,就意味着被历史记载,意味着青史留名。

    她没想到自己普普通通一个老妇人,居然也有流芳百世的待遇,多少让她有些受宠若惊,不敢想象眼前的一切。

    黄道婆身边的人纷纷向她表示祝贺,那羡慕的小眼神看得黄道婆满心欢喜。

    这种被大家尊敬的待遇,她以前可从来没有过。

    她之前向大家传授棉纺织技艺的时候,都没有像今天这般受人尊重。

    这一刻,他感觉以前不计回报的传授技艺一切都值了。

    她此刻暗下决心,要在接下来的岁月更加积极传授棉纺织技艺,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青史留名。

    朱元璋:咱正因为知道棉花的重要性,才会如此费尽心力的推广棉花,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让大明百姓都不用挨冻。

    只有亲身体会过寒冷天气挨冻的感觉,才知道棉花的重要性。

    他不希望大明的老百姓也遭受那样的窘迫,所以才把棉花的推广工作列为大明政务的头等大事。

    不过还好,在他不遗余力的推广下,大明老百姓总算是用得起棉花了。

    【纺车绝对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千余年历史。

    它只有木架、钉子、绳轮和手柄四部分,易于操作,一直被广泛利用,到现在也没有被淘汰。

    纺工坐在旁边,一只手转动绳轮,带动纱锭旋转。

    另一只手拿住棉纱条,拉出一定距离后,棉条旋转卷成纱线,力气不能大,距离不能远,这个动作叫加捻。

    纺工一边捻着棉花,一边摇着纺车,摇到日落西山,摇到月影西斜,时光深处不紧不慢。

    这种手摇纺车作为农业文明的象征,悠悠鸣唱,陪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

    它在不断演变,首先是用连杆曲柄做成踏板纺车,用脚踏带动绳轮转动,完成加碾牵伸工作,约出现在东晋。

    黄道婆改进的三锭脚踏纺车性能良好,操作简易,被广泛采用。

    南宋后期出现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

    水流冲击带动纺车运行,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

    更牛的是纱锭是可以一边旋转一边退后抽线,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

    这个功能比西方的珍妮纺纱机还厉害,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比西方水利纺织机械早了四百多年。

    在手工机器纺织阶段,东方到达了很高的水平,长期以来独孤求败。】

    刘彻:快,把三锭脚踏纺车和水转大纺车的图纸记录下来。

    视频中一边演示纺车,一边进行讲解。

    刘彻生怕慢了一步,赶紧让等候多时的小吏记录下来。

    这些纺车虽然不是珍妮纺纱机,但也是大汉之后朝代出现的新物件。

    不管是南宋,还是元朝,距离他的大汉有上千年历史。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出现的纺车远比他大汉的要先进很多,可以借此机会提高他大汉的纺车工艺。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收获,珍妮纺纱机还没有出来,就已经收获了两种纺车的制作图纸。

    他找来的小吏在记忆力方面很有天赋,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小吏画完之后,他仔细看了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