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

    “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为帝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实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国家的。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听纳谏,反而独裁专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么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严重的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历代那些听不进谏言的帝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因此他必须积极吸取这些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纳谏,让他能够时刻审视自己,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对魏征那么看重,积极采纳魏征的谏言。

    全在于魏征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了解社会的现状。

    这样一个谏臣是站得高,看得远的。

    魏征在治国方针方面的制定,在帮助他做一个英明君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

    “他们要来参加李世民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李世民惊叹于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随后的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

    “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封德彝:实现天下大治,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他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自然要为他们这些士族发声。

    人心坏了,老百姓民心坏了,唯有实施高压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动荡之中,他们山东士族是受打击的对象。

    现在他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必须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香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过安定的日子。

    他作为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代表着山东豪杰的利益。

    他们是从瓦岗寨一路走过来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的动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稳的日子。

    “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治国。”

    “在李世民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体,休戚与共。”

    “当君主的,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

    “正是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

    “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李世民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会被老百姓覆灭。

    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帝王必须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他从隋朝灭亡得出的一个教训,时刻警醒着他。

    皇帝不过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才推选出来的,可如果你要是无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炀帝的下场一般。

    “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开始,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

    “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议》三十卷,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