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第199章 吾非相,乃摄也(4/6)
式极不认同。
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连小事都算不上,何必这样上纲上线呢!
要知道那时候的万历不过才十七岁而已,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
为了不算小事的事,就这么严厉的惩罚。
更加过分的是,就为了这个,居然就威胁要废掉皇帝,这简直是离谱。
仅仅通过这点小事,他总算看出张居正对万历有多么严厉了,也难怪万历会记恨上张居正。
各朝古人不禁摇摇头,这事他们听着都有些过于离谱。
就因为万历皇帝割了宫女的一缕头发,就让万历皇帝给全天下臣民下罪己诏,多少有些荒谬。
“第三点,张居正喜欢任用自己人,大搞结党营私。”
“张居正当国十年,手中的权力接近于宰相。”
“于是张居正也利用职务之便,大力提拔自己的儿子、门生、朋友、同乡。”
“最过分的是,万历二年科考,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落第,张居正一怒之下竟想停止开科五年。”
“由于反对声太大,再加上他的次子张嗣修也要参加科举考试,方才作罢。”
“万历五年科考,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三子张懋修都榜上有名,张懋修还被钦点为状元。”
“当时的两位主考官,申时行与余有丁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故旧,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张居正:不是我喜欢任用自己人,而是为了顺利推进改革,不得不用自己人。
他的改革措施一经公布,就引得众多反对派口诛笔伐。
改革措施也是需要官员去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任用自己人没办法推行改革。
对于任用自己人这一点,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至于什么结党营私,他是不认可这一点的。
反对派人员众多,他要是不结党聚在一起,还怎么对抗那些反对派,还怎么顺利推行改革措施。
说他结党可以,但他结党是为了改革,可不是为了什么营私。
“第四点,权势太大,行事太招摇。”
“张居正的权势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
“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安葬完父亲后,起程北上返京。”
“其所过之处,地方长官都亲自迎送,行长跪礼。”
“路经襄阳时,襄王也为张居正设宴接风。”
“按照当时的礼制,朝中大臣不论官阶多大,在见到藩王时,也要执臣礼。”
“而张居正见襄王时,仅执宾主之礼,略微作一长揖就完了。”
“襄王宴请时,张居正居然还位居上座。”
“连藩王都不敢怠慢张居正,张居正权势之显赫由此可见一斑。”
“树大容易招风,历朝历代,权势过于显赫的大臣,最终的下场大多不太好。”
襄王:没办法,张居正权倾朝野,本王也不得不妥协。
他虽然是藩王,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也要看是在谁的面前。
在其他人面前,他自然是威风凛凛的襄王。
可在权势滔天的张居正面前,他哪怕是襄王,也不得不退避三舍,以免惹恼了张居正。
张居正:好吧,我明白了,等以后路过襄阳的时候,不让襄王接风洗尘就是了。
虽然这件事还没有发生,但他大概猜得到自己为什么会对襄王那么失礼。
襄王的名声素来不好,鱼肉百姓,胡作非为。
就襄王这种道德败坏的品行,他身为堂堂大明首辅,自然是不会真心尊重对方的。
“第五点,树敌太多。”
“张居正本身就是通过一系列权力斗争登上内阁首辅之位的,在首辅任上,他依旧排挤各式各样的官员。”
“一方面,张居正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但凡是得罪过张居正的,或者同他意见相左的,张居正都要设法排挤。”
“另一方面,张居正又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要实行变法,就绝对不能容忍尸位素餐的,或者反对他变法的官员。”
“由于树敌太多,在首辅任上,就不断有官员上疏弹劾张居正。”
“万历皇帝虽然都替张居正给顶了回去,但弹劾的次数多了,万历帝对张居正的信任难免会出现危机。”
“而张居正死后,尸骨未寒,弹劾者更是呈倍数暴涨,弹劾书像雪花似的纷纷飘到万历皇帝的案前。”
“万历皇帝本身就想清算张居正,有了这些弹劾书的推波助澜,就显得更名正言顺了。”
张居正:既然要改革,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人,树敌太多也没有办法。
也并非他要排挤其他官员,而是那些官员不支持他变法改革。
既然如此,那他必须把反对派踢走,换上志同道合的改革派。
在这个过程中,树敌就不可避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连小事都算不上,何必这样上纲上线呢!
要知道那时候的万历不过才十七岁而已,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
为了不算小事的事,就这么严厉的惩罚。
更加过分的是,就为了这个,居然就威胁要废掉皇帝,这简直是离谱。
仅仅通过这点小事,他总算看出张居正对万历有多么严厉了,也难怪万历会记恨上张居正。
各朝古人不禁摇摇头,这事他们听着都有些过于离谱。
就因为万历皇帝割了宫女的一缕头发,就让万历皇帝给全天下臣民下罪己诏,多少有些荒谬。
“第三点,张居正喜欢任用自己人,大搞结党营私。”
“张居正当国十年,手中的权力接近于宰相。”
“于是张居正也利用职务之便,大力提拔自己的儿子、门生、朋友、同乡。”
“最过分的是,万历二年科考,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落第,张居正一怒之下竟想停止开科五年。”
“由于反对声太大,再加上他的次子张嗣修也要参加科举考试,方才作罢。”
“万历五年科考,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三子张懋修都榜上有名,张懋修还被钦点为状元。”
“当时的两位主考官,申时行与余有丁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故旧,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张居正:不是我喜欢任用自己人,而是为了顺利推进改革,不得不用自己人。
他的改革措施一经公布,就引得众多反对派口诛笔伐。
改革措施也是需要官员去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任用自己人没办法推行改革。
对于任用自己人这一点,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至于什么结党营私,他是不认可这一点的。
反对派人员众多,他要是不结党聚在一起,还怎么对抗那些反对派,还怎么顺利推行改革措施。
说他结党可以,但他结党是为了改革,可不是为了什么营私。
“第四点,权势太大,行事太招摇。”
“张居正的权势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
“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安葬完父亲后,起程北上返京。”
“其所过之处,地方长官都亲自迎送,行长跪礼。”
“路经襄阳时,襄王也为张居正设宴接风。”
“按照当时的礼制,朝中大臣不论官阶多大,在见到藩王时,也要执臣礼。”
“而张居正见襄王时,仅执宾主之礼,略微作一长揖就完了。”
“襄王宴请时,张居正居然还位居上座。”
“连藩王都不敢怠慢张居正,张居正权势之显赫由此可见一斑。”
“树大容易招风,历朝历代,权势过于显赫的大臣,最终的下场大多不太好。”
襄王:没办法,张居正权倾朝野,本王也不得不妥协。
他虽然是藩王,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也要看是在谁的面前。
在其他人面前,他自然是威风凛凛的襄王。
可在权势滔天的张居正面前,他哪怕是襄王,也不得不退避三舍,以免惹恼了张居正。
张居正:好吧,我明白了,等以后路过襄阳的时候,不让襄王接风洗尘就是了。
虽然这件事还没有发生,但他大概猜得到自己为什么会对襄王那么失礼。
襄王的名声素来不好,鱼肉百姓,胡作非为。
就襄王这种道德败坏的品行,他身为堂堂大明首辅,自然是不会真心尊重对方的。
“第五点,树敌太多。”
“张居正本身就是通过一系列权力斗争登上内阁首辅之位的,在首辅任上,他依旧排挤各式各样的官员。”
“一方面,张居正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但凡是得罪过张居正的,或者同他意见相左的,张居正都要设法排挤。”
“另一方面,张居正又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要实行变法,就绝对不能容忍尸位素餐的,或者反对他变法的官员。”
“由于树敌太多,在首辅任上,就不断有官员上疏弹劾张居正。”
“万历皇帝虽然都替张居正给顶了回去,但弹劾的次数多了,万历帝对张居正的信任难免会出现危机。”
“而张居正死后,尸骨未寒,弹劾者更是呈倍数暴涨,弹劾书像雪花似的纷纷飘到万历皇帝的案前。”
“万历皇帝本身就想清算张居正,有了这些弹劾书的推波助澜,就显得更名正言顺了。”
张居正:既然要改革,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人,树敌太多也没有办法。
也并非他要排挤其他官员,而是那些官员不支持他变法改革。
既然如此,那他必须把反对派踢走,换上志同道合的改革派。
在这个过程中,树敌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