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警惕的是,丹麦与英格兰在八年前所签订的同盟条约依旧有效,并且还将西茨海尔斯港作为英格兰海军的军事基地,常年驻有一支分舰队。如今,更是借口打击齐国海军远征舰队的借口,英格兰于该港派驻了数十艘战舰。

    为了预防丹麦和英格兰突袭斯堪尼亚,卡尔十二世特地加强了赫尔辛堡和马尔默两地的防御,并增派了更多的部队入驻该地区,以震慑这两个潜在的敌人。

    1679年,瑞典与丹麦签订的《隆德和约》并不能保证两国之间的和平。要知道,在那场斯堪尼亚战争中,丹麦辛辛苦苦打了三年,结果到头来竟然一无所获,所夺取的斯堪尼亚数个省又重新还给瑞典,这让它始终耿耿于怀。

    有这样一句话:“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在谈判桌上也无法得到。”但那场斯堪尼亚战争的结局却似乎与这句话不符,因为瑞典在战场上丢失的大量领地就是在谈判桌上一一恢复的。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瑞典原本是会输掉这场战争的,哈尔姆斯塔德、隆德、兰斯克鲁纳等若干次胜利,只不过没有使斯堪尼亚等省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而未能扭转瑞典在海上和北德意志的崩溃之势。那一次能够侥幸躲过一场劫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易十四的慷慨和照顾,而不是依靠自己。下一次,瑞典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瑞典根本无力继续将战争打下去,经济上债台高筑,政治上也是腐败低效,维持庞大的帝国更加力不从心。若是削减政府开支,改善财政状况,势必会削弱军事实力;若是继续保持这个环波罗的海帝国,财政就会更加入不敷出,难以支撑。

    为此,瑞典试图与丹麦进行关系缓和,双方在秘密条款中提出了某种形式的谅解:即,在十年内,任何一方都要向对方告知与第三方签订的协议,且这种协议不应当针对对方。这一谅解能够达成,需要感谢瑞典国务大臣约翰·于伦谢纳的努力。随后,卡尔十一世与丹麦王室的联姻也是两国关系转好趋势的体现。客观来说,排除第三方势力向波罗的海的渗透并保持两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间的合作(此时的挪威属于丹麦王国),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然而,1680年,于伦谢纳去世后,瑞典的对外政策却发生了转变。在十几年前的大北方战争,两国又一次兵戎相见。

    毋庸置疑,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瑞典王国在事实上已经衰落了。在军事方面,表现得最差的无疑是海军。装备落后尚且不论,在大北方战争中,瑞典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指挥官,连续数任舰队司令都没有海军指挥经验。这样的海军在面对新近崛起的俄国海军,舰队也是每战皆败,间接导致瑞典的波罗的海东岸领地的全部失守。

    骄傲的卡尔十二世对大北方战争的失败,内心深处是充满了屈辱和不甘。他需要复仇,需要带领瑞典王国重新振作起来,需要恢复昔日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彻底洗刷耻辱的机会。

    “陛下,我们需要向英格兰王国宣战吗?”国务大臣艾达·哈季亚利奇上前一步,轻声问道。

    “不,我们暂时不要向英格兰宣战。”卡尔十二世摇摇头。

    “陛下,英格兰人在柯尼斯堡炮击了我们的商船,并且还联合丹麦海军游曳在厄勒海峡,威胁斯堪尼亚几个省份。”

    “英格兰人派出战舰只是为了对付齐国人。我认为他们的行为,并不构成对我们沿海地区的威胁,更不会裹挟丹麦对我们发起登陆战争。”卡尔十二世微微一笑,“目前,英格兰人应付齐国海军的威胁,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余力对我们发动一场战争?在柯尼斯堡商船被袭事件,多半是齐国人故意引得英格兰海军攻击我们的商船,就是想将我们彻底拉到他们一边。”

    “那陛下为何在国内发布战争动员令?”

    “因为,我们确实要打一场新的战争。”卡尔十二世挥动右手,重重地砸在地图上,那个位置赫然就是波罗的海东岸,“听说,俄国人正在为陷入胶着的波斯战争是否增兵而犹豫不决。所以,我们不妨演一场戏给他们看看,以便他们的女沙皇和枢密大臣们可以下定决心,继而步入这个陷阱之中。”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重庆老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重庆老Q并收藏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