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全面开战并且引起大清帝国的怒火、干预所带来的后果。

    伦敦方面只能两手一摊,告诉公司方面,你们需要自己解决这件事情。

    妥协也好,战斗也好,那都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法给你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更何况眼下政府主要的力量都被拴在了北美大陆上动弹不得,还要时时防范卑鄙的法国佬搞偷袭,俄罗斯等国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准备就北美大陆的问题向英国发起诘难和经济攻势。

    总而言之,政府不可能抽调更多的军事力量帮助你们。

    并且,你们也要想办法搞清楚兰芳共和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兰芳的崛起是不是大清帝国在香料海域的行动的一个环节。

    如果大清帝国决定往香料海域伸手,那么整个欧洲都要重新估量一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然而公司方面很是清楚,就算兰芳与清帝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甚至双方是敌对关系,只靠公司在印度的力量,也是无法与兰芳共和国争霸香料海域的。

    赵学宁麾下那支强悍善战的海军船队脱胎自尼德兰海军,战舰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当不错,拥有比较精湛的作战技术,且士兵战斗意志很强,装备精良,领头的赵学宁也是善于海战,实在是不好对付。

    除非公司调集其他所有地区的军事武装力量驰援印度,或许可以和赵学宁来一场决战,并且有比较大的胜算,可那样的话,和自杀有什么区别?

    只要香料海域,其他的殖民地不要了?

    英国的摊子铺得太开,力量过于分散,这在某些局部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因为北美大陆的战争过于激烈,以至于英国的财政开始出现问题,其内部已经出现了一群反对传统殖民主义的社会思潮。

    公司方面对赵学宁无可奈何,只能选择外交方案,尽可能妥善的处理好与兰芳的关系,并且发挥英国佬搅屎棍的传统优势,看看能不能让赵学宁和巴达维亚彻底决裂——比如利用一下四十年前的红溪惨案。

    当年,一万多名华人被尼德兰人在巴达维亚杀死,而赵学宁作为华人,理应对这件事情心存芥蒂,哪怕他的妻子是尼德兰人,恐怕也不会成为他放弃追责这件事情的缘由。

    而且英国人有理由认为这件事情会成为赵学宁与尼德兰方面决裂的导火索。

    当年反攻巴达维亚的时候,赵学宁就下令在当年惨案发生地发掘华人尸骨,并重新安葬,又把一批给他造成损失的尼德兰人战俘就地处决。

    虽然之后他没有更多的行动,但是伦敦方面认为,赵学宁这样的行为显然证明他对此事心存芥蒂。

    只要给他一些刺激,说不定就能促使赵学宁对尼德兰人展开更加坚决的报复行为——比如把巴达维亚彻底夷平之类的。

    这一日,柯恩利和马雷克显然是各怀鬼胎的,他们双方在这一时期都无法奈何赵学宁,被迫选择采用怀柔攻势,寄希望于赵学宁的个人意志,达成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

    为此,他们将在这一日与对方在外交战场上展开激烈而又充分的博弈,尽全力以达成他们的目标,使得对方走向崩溃。

章节目录

兰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御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御炎并收藏兰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