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的祥和,仿佛,这些人与我上下一心,要一致攻取冀州之地,光复我大汉当年鼎盛之景。”

    “可实际上呢?”曹操眨了眨眼睛,与张韩直勾勾的对视着。

    张韩未曾作答。

    曹操笑道:“实际上,他们随时会捅我一刀,这些人,我信不过。”

    “这倒不是因我多疑,而是这些人并非是可信之人,他们和我不是一条船上的行者。”

    “咱们,去不了同一个河岸,对吧?”

    “对,”张韩都想竖大拇指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曹老板,心计就是深远,早早就已经开始在算计了。

    而且,形势看得如此清晰,至少近几年之内可不必担心曹氏宗亲变成骄兵了。

    刚才这个例子举得好,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却不是去同一个地方的人,那谁能掌舵,谁就能到达想去的河岸。

    其余人,唯有臣服,或者灭亡。

    现实,就是这般血淋淋的霸道,它永远不会关切的问你愿不愿选择,选择就已经贴到了脸前。

    我可自封为大副,我需要做的,就是防止老曹掌舵的时候,划船不用浆。

    张韩想道。

    “故,伯常认为,当下之计该当如何,是否该暗中将这些人拿下?”

    “奉孝、志才两位兄长怎么说?”

    “他们意见不一,奉孝进言让我大度容人,不去理会,只以恩威并施,让他们身心俱服。”

    “而志才进言则是让我按照所探得的名录抓捕官吏,治通敌之罪,震慑朝野,此二法,均有利有弊。”

    曹操倾向于戏志才的说法,杀伐果断,重典震慑,方才能杜绝,而数年之后,他们也就不会再有心思暗痛冀州了。

    “现在,听听你的想法,不准折中取之。”

    曹操脸色一板,当即说道。

    先断了张韩搅浑水的可能,若是不说这句话,他必然是折中说一个,随意敷衍。

    张韩嬉皮笑脸起来,“这还能不让折中……万一这中间的办法刚好就是最佳的呢?”

    “只要主公心思笃定,其实怎么选都是对的,”张韩道:“要不,听听文和先生怎么说吧?”

    曹操思索了片刻,点头道:“把他请进来。”

    他自然知道贾诩的能力,当初在长安看天下大势,在宛城待价而沽,每一步都走得极为稳固。

    此人的心胸及眼光都颇为不凡。

    张韩让典韦出去请,不多时面容瘦削的贾诩从外进来,将广袖垂下,拱手执礼。

    “在下贾文和,参见丞相。”

    曹操将方才对张韩说的话,又详细的说了一遍,不过却没有提及郭嘉和戏志才的想法。

    贾诩只是略微思索,很快说道:“若是不知如何抉择,可以既不抓捕,也不放任,挑几个人请进丞相府,由丞相来找法子,让这些官吏,先归顺于您,再敞开让他们回信给冀州。”

    “至于回信的内容,那就是您想让袁绍知道的内容,或许可断绝一些冀州文臣谋士的关注,这是好事。”

    曹操和张韩同时一乐,这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顺遂此道,不妨让冀州的耳目更加通明。

    “诶,文和先生所言极是,”曹操登时对贾诩另眼相看,而后心思一动,又深看了几眼。

    等待了些许之后,笑道:“先生,不如到我丞相府来?”

    “啊?啊……”贾诩连续说了两声短促的“啊”,然后冷不丁的看向了张韩。

    张韩笑道:“你看我做什么?丞相问你话呢。”

    曹操摆了摆手,道:“不比顾虑伯常,先生若是肯来,自是尊先生之心意,日后也绝不会亏待,而且你们仍旧可以居住临近。”

    “关系也并不会受影响,而且你的儿子本来就在他麾下为谋臣,交情颇深。”

    “我想,让你到御史台,担一任御史中丞如何?”

    贾诩轻笑了两声,道:“多谢丞相厚爱,不过君侯这里,有诸多繁务都交托于老夫,不可贸然交接,况且也找不到人交接。”

    “更何况,老夫之子贾玑,不算任职,只是在跟随君侯,效言学行罢了,他帮不了君侯半分。”

    这就算是拒绝了。

    曹操很少被人拒绝,更何况他心里认为贾诩实际是喜欢权势之人,御史中丞现在虽然被陛下嫌隙,属闲职,但是他能够上朝,进出丞相府,为曹操出谋划策,日后功绩斐然,地位尊崇,谁人不喜。

    却没想到他拒绝得这么干脆,难道当初跟随张绣不是为了奔一个不错的前程吗?

    “呵呵,”曹操淡笑了两声,冷不丁的道:“先生似乎,很喜欢与年轻人作伴,且当年我记得你在董卓军中,便是任其女婿牛辅之参军。”

    这句话,耐人寻味。

    贾诩眼珠子左右晃动了几下,些许冷汗从背后冒出,这可不是什么好话……

    丞相在暗示我不该与子嗣辈厮混于一起,否则有挑动之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