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略显淡漠,他和袁术之间本来就没有往日的交情,此时能给他一个体面,也算不错了。

    “否则,城外的十万流民,恐怕恨不得将你尸首斩碎,抛尸于山野。”

    袁术听完久久不语。

    俄倾,阴影之中传来了刀剑之声,再是一声闷响,接着便是宦人、妇女的哭嚎声。

    此时护卫左右的这些宿卫也全都放下了手中兵刃,自然是全无战意。

    皇宫已下,宫墙之内的人也都全数遣散,曹操分宫院内所藏的钱财金银与各部军士,以此为犒赏。

    着主簿,写战报公告附近州郡,以告知战事得胜,张韩等人也都有了休息的时日,至于论功,他们其实各人都不是那么看重。

    夜晚把酒言欢,庆功享乐,新添了一人到来,荀攸本是和曹操在庆功,不过刘备正在拜会,不便与荀攸私议,而荀攸也不想和刘备有过多交际,故而愿和张韩他们一同吃席。

    几人聊起了此次寿春之战事,说起了袁术之败,继而同样也聊到了他的兄长袁绍。

    袁氏一门,两位雄主,一北一南均有建树,若是相合只怕是天下无人能敌。

    但偏偏就是不合,彼此相互对峙而战,相互割据,甚至还有暗害之心。

    “袁术、袁绍,本质并无差别,不以天下人命为重,但袁绍麾下明臣众多,可以帮助治理,能否令政清明。”

    荀攸对冀北颇有了解,除却自己有不少友人在冀州安家之外,他也曾听荀彧说过不少次。

    于是也曾派遣人手到冀州查探,拜访贤士而知民意。

    所以听闻袁绍治理百姓十分开明,惠政于民,但也有一种声音,说袁绍只是占据了冀北所有的名士,在他们的治理下,当然会有好的名声,即便是没有,他们也能控制得很好。

    冀州、幽州与青州,此时所有的士族,肯定都是以袁绍为尊的,会全力为他掌控好治下的内政诸事。

    “袁绍,本质上依旧看不起百姓、白丁,微寒之人不在其眼中,当时非海内名士不得拜见,其实也不光是其门槛太高,贤才兴旺。”

    荀攸轻抚胡须,儒雅而笑,“应当乃是袁绍不喜寒门学子,因为他们有的能力,名士也有;而名流的声望以及家底,他们却怎么都不可能有。”

    “所谓寒士、白身,不就是为了借此乱世扬名,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所得为何呢?不就是为了成为士族……”

    荀攸淡笑摇头,这番话颇为深刻,张韩也是深有感触。

    这不就是,翻山越岭到了某地,只为了和当地人一样,成为一位靓仔。

    可他们却叫我叼毛,一样的道理……

    “先生,对冀州局势怎么看呢?”

    张韩喝了一口酒,淡笑着问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宴席上倒也不是完全庆祝一路功绩,也可再畅谈一番未来的光景。

    荀攸笑道:“我军精锐极多,战阵繁复,且将领均有上将之风范,又有奇才在帐下,奉陛下之命,横扫六合。”

    “袁绍举三郡之地,再谋并州,能得许多塞外骑军相助,加上四州之产出,外通胡市,可能十年之后,我等储蓄之粮只会越发拉大。”

    “但,十年之内,我们定有胜机。”

    “而且,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可取多处关隘要道,便可得胜,最重要的是,要引袁绍来攻,而不是我军攻袁。”

    “这,就需要司空以治南为主,方可得成。”

    “呵,”贾诩在角落里冷笑了一声,但并没有人注意到他。

    他是个极其内敛的人,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若非是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不会露出这样的神态。

    荀公达之见,和我当初与君侯所言又有何分别?君侯早已听过此论。

    引袁军渡河,便是关键之所在,又岂会觉得新奇。

    “先生之言,令韩茅塞顿开,如此应当力主治南,引袁绍心悸,若我们横在南北之间,袁绍必定会急于先取兖、徐,再下南疆。”

    “不愧是,荀氏公达,被文若先生多次称赞之人。”

    “有这等见识,以足够令人惊叹,试问天下间,能看好曹氏的又有几人。”

    “而今虽在寿春建功,除却篡逆,但麾下文武之众,仍不及袁氏,恐只能比当年公孙瓒鼎盛之时也。”

    贾诩:“……”

    你当初听我论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伱甚至面色上一点波澜都没有!

    君侯,你不要太过分了!

    贾诩心里,一口老槽简直是不吐不快,但是表面上必须仍然要保持平静,不能被人察觉。

    荀攸听完夸赞后,却没有笑,而是认真的看着张韩,道:“君侯不必藏锋于鞘,以此韬光养晦。”

    “在下观君侯夺下庐江之法,收取人心为主,虽耽搁了一两月时日,却稳固疆域,收人心而御下。”

    “此后,更是令庐江、淮南可得收容十万难民的底蕴,光凭此便已堪称为目光深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