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我亦如是。”

    曹操从案下拿出了一双编好的草鞋,神情颇有炫耀之意。

    说道此处,他认真的舒了口气,起身来走向三人,将他们一一扶起,期间黑袍郭嘉随行其后,为他整好背上披着的厚布大袍。

    曹操握着为首之人的手背,郑重的道:“此时艰难,但人心若齐,则可渡过,听老人家言谈,应是作学之人,定能明白水滴石穿、众志成城的道理。”

    “老朽,老朽明白……曹公,大仁大义,还请,还请顾好身体,不可过于劳累,老朽等立刻告知城中百姓,我们这就迁徙去淮南、庐江,听候曹公的吩咐!”

    “好,多谢老人家理解。”曹操胡须颤动,嘴角抿下,眼里好似有泪花。

    这三人感受其真情,啜泣了几声,被送出了衙署正院。

    曹操走至门口,虚着眼在后远望,待人离开后,神色恢复如常,眼神精悍,面有豪气。

    脱下了长袍后,命人端来了火盆,在案前继续坐下,郭嘉送来了抄录好的内戒令。

    他仍需更改,再将其中几条写得严律些,命郭嘉再加几条实例。

    “上一代时,宗族内长辈有妾室曾偷偷以穿华丽锦衣为乐,因此触犯家令,被逐出门外。”

    “又,有宗族少年暌,因喜好美服,偷拿家中钱财而买,藏于床下,且时常享珍贵美食,浪费口欲,被杖责数次,致右腿不便行走。”

    “自此之后,家中风清气朗,少有邪恶之徒。”

    这些其实都不是曹操现编的,而是确有其事,当初因为地内戒令之事,家里惩处了不少人。

    不过,身份都不是宗族的人,属旁脉郎,以及其家人。

    而最初推行家风内戒令的时候,却也和曹操为北部尉时一同流传而出,至于是为了什么……曹操自己心中最为清楚。

    “记下了。”

    郭嘉笔走龙蛇,以隽秀的小字记录在布匹上,命人誊抄后,广散于境内。

    ……

    寿春时局,秋。

    秋意渐浓,落叶纷飞,气候在雨天时变得更加湿冷寒凉,而在晴时凉爽。

    寿春内的难民已逐渐分批离开了城内,张韩命令张绣,用水路的船只将部分难民送往庐江。

    另一部分,则是分在淮南各县,此两处的官吏都属于拜访过曹昂的那些士族举荐。

    其中征粮之事,刘勋在此可谓“居功至伟”,奔走而劝告各方百姓,阐明缘由,苦口婆心。

    明理之人倒是也明白,如果是为了征粮打仗,或者巧立名目的夺百姓之粮,那根本不需要来反复劝说百姓,说明缘由。

    既然曹军这么做了,那也就说明,他们是真心要救治难民。

    又因传出了曹氏内戒令的各类传言,如何不令人向往感慨,至少这个被士族不喜的曹氏之人,却在做着治救天下的事。

    而袁术,身负响彻天下的袁氏嫡子之名,却篡汉自立,草菅人命,残暴不仁、骄奢淫逸,旧时的那些名声,便好像是一层蒙骗世人的布匹,扯下之后才能见人心。

    于是,群情感慨之下,百姓纷纷愿意献出粮食,支持曹公之政。

    同时,谯郡曹氏、当朝司空的曹操,都有无数美名与逸事,渐渐在境内广为流传。

    这些传说里,不乏近年来曹氏得了一位“乘龙快婿”仿佛天降之人鼎力相助的故事。

    关于这位佳婿的事迹更是繁多,而且都很传奇。

    最神的是说他曾经和宿卫典某二人战退两千余敌,堪称神兵天降也,乃是有超凡之能。

    不知不觉,深秋时的一个夜晚,风自曹营,向内城急吹。

    当夜,曹营将士善射者,以张韩、典韦为首,开弓将书条捆缚于箭矢之上。

    数百人齐齐拉弓,箭如虫群翩跹而舞,升至半空得狂风急吹,仿佛雨落一般进入了内城城门之上。

    捡到的军士起身而看,大为惊奇,不识字的则是交托给军中识字的将领,一时间赞叹不绝、叹声成片。

    城上之人心思逐渐各异,军中流言也起,本来就已不多的军心,现在更加涣散了。

    甚至有些守城之将,已开始谋划投奔曹氏,若能建功的话更是可得荣华,总比,为了一个骄纵之人死于城上,要好得多。

    “俺本就是农户,吃不起饭了落草为贼,后追随天下名门的袁术,谁知道他却干着比贼匪更为凶恶之事。”

    “现在有曹公在,他已经破城了,袁术却要我们在内城又为他而死,曹军破城前,又是如何对待我们外城的兄弟的?”

    “不如,开城投降。”

    “其他将军不会答应的。”

    “纪将军已经舍身就义了,但你看袁术将他当做什么?无非是马前卒罢了,纪将军死了,他可曾在军中来宽慰过一句?”

    这话问出,当即有人冷声道:“他只是在皇宫里享乐。”

    “我有兄弟在皇城当值,听说皇宫大院那厚实的墙里,有金银钱财、奇珍异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