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不缺。

    冬下积雪,院落一片清白人间,家丁婢女被允许在院中堆雪人,张韩估计后院里曹宪和甘梅也在玩雪。

    这些家中酒宴,其实依照蔡琰的才学她定能融入其中,不过女儿身还是没办法。

    张韩一般只有下午才去她那里刷【学识】,学识提升可以让【智力】提升,所以蔡琰对张韩来说还颇为重要。

    喝到后半夜,几人围坐时,聊起了今年、明年之计。

    提起这个,张韩直接转头看向郭嘉,问道:“奉孝,若是我没记错的话,明年开春之后,主公一定会伐宛城。”

    “嗯,前日刚刚定下计略,”郭嘉身着广袖黑袍,目光在火光中熠熠闪烁,“还在定文武、部将,以及行军之略。”

    “许多将军都想去,上个月传来的军情,确切言明张济已死,现在是他的侄子张绣领兵,归附了刘表之后,驻守宛城。”

    “而他驻守在宛城之中,没有百姓依附,那么粮草就必须来源于刘表。”

    “如此,他的处境也颇为艰难,若主公以天子诏去招降,张绣极有可能会选择归降。”

    “这是一桩端上筵席的功劳,谁都想吃上一口。”

    这话说来,在坐众人也都点了点头,主公定是要挑选功绩不多的人。

    像张韩这种,甚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此一时彼一时,主公身边派系逐渐繁多,需要喂点吃食给别人。

    也不能好处都全让张韩给占了去。

    张韩轻笑道:“那不行,这宛城,还真得我们一起去。”

    郭嘉和戏志才都知道他不是这种贪功争权的人,于是都平静的看了过来,淡淡问道:“为什么。”

    张韩想了想,示意纪伯骁给他们倒酒,同时对戏志才说道:“在张绣身旁,有一谋臣,名叫贾诩,字文和。是凉州姑臧郡人,几次易主,心中毫无仁义,但是才智,其实不在在座各位之下。”

    “至于如何评价……应是,通晓兵法,洞悉大势,而且无情无心,其计自是歹毒。”

    “我说几件事,诸位就能明白了,”张韩舔了舔嘴唇,又道:“董卓死后,长安西凉兵四散奔逃,李傕郭汜等将以为大势难逆,也想要解散奔逃,却被他劝了回来,收拢部众反攻长安,又杀王允等人,挟天子在手,以掌控在外诸侯。”

    “后来,长安朝廷分崩离析,李、郭二人又莫名其妙的争起权来,他顺带就投降了张济,跟随到了南阳宛城。”

    “二位,你们都是经常于军情打交道的人,腹中有天下局势,可曾听过此人?”

    戏志才和郭嘉下意识对视了一眼,默默点头,道:“知晓。”

    “只知其名,不知太多深处事迹,伯常为何能断定这些事?”

    我为何断定?你们信我就行,不要问为什么!?

    我这理由说出来谁能信。

    “我自然也有我的情报网。”张韩神秘一笑,滴水不漏分毫。

    这时候,在三人对面跪坐的董昭放下了酒觥,他本来在和孙乾交谈甚欢,听见了他们的话,笑容一收,顿时正色。

    当即插嘴道:“此情,伯常所言不差,诸位恐怕不了解,贾文和是李傕郭汜幕后的军师。”

    “他们两人对他可谓是言听计从,当初还在长安的时候,钟中丞就曾经对暗潮涌动的局势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觉察到,李傕肯放出那些使节回关东安抚诸侯,都有人在背后推动此事。”

    “依照我多次观察,李傕郭汜,若非是听从了他人之言,或许根本不会有所改变。”

    “还有一事,必须告知各位。”

    董昭左右看向在场之人,同时将他当初在长安会见许多汉室旧将,而且书信往来都在长安的探子眼底下传递。

    但没有人抓捕、告发,甚至不曾有护卫来惊扰他。

    “为何不惊扰呢?”

    董昭看着张韩,展颜一笑,自信道:“因为一旦扰动了我,等同于告知李傕、郭汜,已有外敌在联合朝堂诸臣,那陛下东归之事肯定不能成行。”

    “所以,这掌控京都探哨耳目的人,知晓却没有披露,继续令李傕郭汜内斗,让我游刃有余。”

    “张君侯,你说我立下大功,八面玲珑,有合纵连横之豪迈壮举,其实,是这位背后之人在帮我,而后来我去查探,知晓当时长安执金吾,就是贾诩。”

    在堂上的所有人,几乎都在一瞬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后久久没有开口说话。

    也就是说,天子东归之事,真有他的身影,那这样的人物,就可怕了,他的计谋不图名利,只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从一处,缓缓跳至另一处,几次易主,搅动天下局势。

    在他的眼中,百姓、生死、仁义,毫不存在,这些都是搅动风潮的手段。

    沉默了一会儿,郭嘉率先笑了起来,傲然而笑道:“无关阴谋诡计,既是如此人才,怎能不去会一会?人生一大快事,不就是如此。”

    “伯常,那就去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