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司空进门时,就有人去通知陛下来大殿了。”

    “现在尚书令在殿前等待,与司空一同觐见。”

    “呵呵呵,”曹操摆了摆手,“不必叫我司空,此位非我所能,故而不能胜任。”

    “曹公不是为了谢恩来的?”小黄门的脸色很是惊讶,他仿佛没见过这等淡泊名利之人,居然连天子封官都不要。

    “不是,陛下是在等我谢恩吗?嘿嘿嘿……”曹操轻声而笑,这黄门也改不动他的意思,顺着台阶引曹操到正殿,两人脱下鞋子后,进入大殿之内,向天子躬身行礼。

    这一点,张韩其实很喜欢,汉朝不像后来的朝代礼度那么多,面见天子必须要跪拜大礼。

    在汉朝其实躬身就已经很大了,除非是在真正重大的场合,譬如祭天封禅,受封等需要匍匐大礼,都没有特别要求。

    刘协坐在位置上,一脸笑意的看了看曹操,又看向了张韩,点头招呼。

    “两位爱卿深夜来见,所为何事啊?”

    曹操拱手道:“禀陛下,臣得到消息,昔日太傅马日磾、侍中赵温、以及使者金尚,都被袁术扣压至淮南,并且抢夺其符节,以陛下名义大肆招兵买马,扩张领土,攻伐广陵、曲阳、庐江等地,意图占领江东而自立,此前,臣迎陛下圣驾时,他也曾出兵阻挠。”

    “噢,这个……”刘协心里一惊,神情有些慌乱局促,左右看去不见其余公卿,是以不知怎么回答。

    以往都有人在旁提点,但此次曹操来得急,深夜入宫禀报,他拿不准曹操的意思。

    “那,依爱卿之意,应当如何呢?”

    “不是臣想如何,”曹操再次拱手,略带沙哑而浑厚低沉的声音在大殿回荡:“是陛下听闻此情,觉得应当如何处置,臣听从陛下的命令。”

    刘协听完一愣,缓缓坐直了身子,两眼几乎都在颤动。

    他,他问我的意见,听从我的命令……

    祖宗啊,可终于遇到大汉的能臣、忠臣了。

    以往那些奸贼,何曾问过我的意见?甚至公卿之中,都欺朕年幼,时常有所怠慢,即便朕想要决议,稍有不遂其意,他们就会不断进言。

    企图更改成命,有时候朕真不知该如何面对,而今日这位曹卿,竟然对我这般尊奉,苍天怜见,为我皇室降下此等能臣!

    天佑大汉呀……

    刘协心思浮动,百感交集,但却还是很难踏出这一步,于是缓缓问道:“曹卿家,朕尚且年幼,恐不能万全。”

    “陛下请尽管吩咐,臣自会小心翼翼的听取,并百般思索后,进言更正。再说了,陛下怎会有错呢?”曹操直接了当的说道。

    舒服……

    刘协只感觉曹操这番话,实在是舒心不已。

    “朕觉得,淮南袁公属袁氏的嫡子,其家族深受皇恩,应该不会篡汉自立,这关系到家族百年的清誉,他怎敢如此……”刘协略有阻塞的讲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

    当年辅政的几位三公之中,袁氏的袁隗便是自己年幼时的老师。

    他颇有风骨,不曾向董卓低头,屡次在朝堂上争辩,后因袁绍在外起兵,被董卓杀了全家。

    但恩情,刘协还是记在心里,他觉得此刻曹操虽然说有军报,但或许只是表面查探,个中缘由并不知晓。

    万一袁术是为了保境安民,不得已才这样做呢?

    “嗯,陛下宅心仁厚,令人欣喜,臣知道了。”

    曹操拱手而拜,不再多言。

    刘协有点惧怕,他看曹操的脸色不太好,在长安他已经习惯了察言观色,现在心里又紧张起来。

    不确定的问道:“曹爱卿,可是觉得朕,心慈手软,不辨忠奸?”

    “回禀陛下,臣只觉得陛下仁厚,凡事所思皆是仁德的一面,这是好事,为君者得仁,便可德行散于海内,令百姓拥戴追随,以此明君之资。”

    “那,那曹爱卿觉得这事,如果是一位明君,会如何处置?”

    曹操展颜一笑,道:“嗯,臣认为,一位明君不会贸然处置,但也会纠察原委,应当以诏书下发扬州袁术,命其送太傅、侍中持节回许都复命。”

    “若是他不肯,则事必有妖;若是他送回来了,那直接问询他们便是。”

    “他们在扬州若受威委屈,必定不会受袁术威胁,回来将之罪行公之于众。”

    “好啊……”刘协点了点头,的确是这个道理,曹爱卿处事得当,计策高明。

    而且还愿意教朕,话语之中处处透着悉心教诲、耐心引导的意味,朕之前慢待他,当真是不应该……

    “那就依爱卿之见,朕下令让尚书台拟旨,召马太傅、赵侍中回来,赞其多年辛苦功绩,先不予追究袁术之则,看他如何回应。”

    “陛下圣明。”曹操乐呵呵一笑,准备告退,但在专题看向张韩的时候,忽然一拍脑门,道:“噢,差点忘记了此人。”

    “此人,张伯常,原是我帐下主簿,此前是臣恩宠过度,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三天四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天四包并收藏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