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卫鞅的意外归附,让穿越者信心倍增。

    毕竟卫鞅归晋,就没有渠梁弟弟什么事了!所以说,天上掉的不一定都是冰雹,也可能有馅饼。

    俱酒不禁对此行最大的目标——兵家亚圣吴起,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但吴起这尊神,真的不是说请就能请得动的,穿越者对个中难度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

    目前的难题是找怎样一个借口,渡过大河,前往西河。毕竟俱酒作为一国使臣,跑到魏国战略重地,并且找统军大将卿卿我我,这等于把自己脑门上写了一个大字:“谍”。

    目前卫鞅的影响力也就是只限于相府的小范围内,即使可以影响到公叔痤的决策,但公叔痤可是吴起的政敌,这种情况下走相府之路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特别是这样做容易使卫鞅暴露,这可是重量级的棋子,不可擅动。所以俱酒从一开始就没想动用卫鞅来做这件事。

    走公子缓的门路,也缺乏一个合理的去往河西的理由,俱酒想到头都大了。

    魏宫。

    魏侯击重重地将一册竹简摔在地上,这是刚刚收到的西河守吴起的奏札。

    吴起镇守魏西河之地。作为镇边大将,“吴起”两个字本身就对秦国有着一种莫名的威慑力,可以说一个吴起可当十万兵。

    吴起很早就认识到,魏国处于四战之地。

    三晋兄弟赵与韩,属于面和心不和,在国家利益面前,同盟关系不可能永久不变;

    西有秦、东有齐、北有燕、南有楚,可以说魏国几乎被六大战国挤在了最中间。

    特别魏国的国土还很分散:

    国都安邑所在的核心地块,在河东地区;

    大梁所在的经济中心,在中原腹心;

    西河与上郡在大河以西,一条大河横亘南北;

    还有一块飞地中山,在赵燕的包围之下,还有对复国念念不忘的中山人,在太行山中虎视眈眈。

    最最重要的是,这几块国土的联系都很脆弱。中山飞地自不必说,安邑与大梁中间隔着韩国的南阳之地;安邑与西河、上郡被大河所阻。

    这种国土结构之下,兵力分散,补给线脆弱,各区块之间形不成有效互援,缺乏强有力的国家合力,军事动员与战争准备效率也比较低。

    在文侯时期,三晋兄弟还能够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挟晋国余威,大杀四方。

    但魏侯击继位以来,施政方向有了明显的改变,三晋同盟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同时倚仗着文侯时期苦心经略留下的老底,四面开花,处处树敌。

    吴起作为文侯时期的老臣,有着不俗的政治能力和一流的军事能力,他对魏国战略重心的转移非常忧虑。

    其实吴起对魏国发展有着明确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向西、向西、还是特么的向西!

    挤压甚至消灭秦国,占有关中沃野,这样魏国就有了可以依靠的大后方,向南消灭巴蜀,向东攻伐六国。

    没错,就是日后秦国走的路子!

    吴起西进的战略,也是为魏国找一条“边”。

    吴起的战略和俱酒一直在寻找一个“点”或一条“边”的想法不谋而合。

    吴起清楚地知道,尽管魏国国力居各诸侯之首,但当今之世,仍缺乏一国挑战六国的实力和机遇。

    但魏侯击的理念不是这样,魏击的理念是“中国之处而天下枢”,说白了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花大力气去经营是值得的,跑到鸟不拉屎的西部去有什么鸟用?

    不服就干!生死看淡!中心出击,四面开花!

    当吴起听到魏侯联合韩、卫两国攻打邯郸,欲送公子朝回赵即位的消息后,立即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三晋同盟关系彻底分裂,魏国将陷入连年战争,缺乏蓄力的不利局面。

    吴起还有一个小心思,用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魏武卒,这种精锐部队去打攻城战,消耗太大,听着都肉疼!他舍不得啊。

    尽管吴起与魏侯击的战略观相左,出于对魏的忠心,吴起仍然写下了这封奏札,札中尽言伐赵之弊,极力劝谏魏侯不要伐赵,同时再一次推销自己的西进战略。

    若是普通的奏札也就算了,什么西进也是老生常谈了,魏侯也不会放在心上。

    关键吴起在札中斩钉截铁地预言:伐赵必败。

    甚至还预言,可能因此引起赵国反扑,虽然不能对魏国本土如何,但飞地中山恐有不测之忧。

    甚至吴起又再一次捡起了他在儒家学习时的老底子,再一次规劝魏侯“在德不在险”。

    上次魏侯率大臣游览大河风光,正志得意满之时,就是这位吴起,当众唱起了反调,拿“在德不在险”这种论调来劝谏君主。

    并且非常过分地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意思是,若君上你不修德,今日船上这些人都会投奔敌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封少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封少水并收藏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