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战之前,陈友谅的各项数据都比朱元璋强不少。

    地盘是朱元璋的三倍。

    朱元璋当时只占据了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和浙江的中、南部,相当于一个省多一点。

    而陈友谅的地盘差不多有四个省,这还是明玉珍反了他,四川不算进来。

    兵力方面,陈友谅大概三十万左右,朱元璋大概十五万左右。

    当然,兵力这些只是账面数据。

    双方能够投入决战的主力部队都不会超过五万的。

    在冷兵器时代,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

    就算真有,大部分都是慵兵,上了战场不会真的死拼,顶多就是放阵箭,在后面呐喊助威。

    要是感觉己方主力能赢,他们就积极起来,冲上去抢功。要是感觉己方主力要败,不用问,先跑为上策。

    在冷兵器时代,若真的有五万敢死战的精锐之士,足以扫平天下矣!

    虽然陈友谅人多地盘大,但由于很多将领不服他,随时会暴雷。所以,他和朱元璋之间的胜率顶多是五五开。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率十万大军,乘坐战舰沿着长江而下,攻下朱元璋的地盘——太平府。守将花云兵败身亡。

    此时,朱元璋心中最担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担心陈友谅和他打持久战,一城一池地推过来。他的地盘比陈友谅小,资源也少,打不起持久战。

    二是担心张士诚突然想通了,和陈友谅联手一起干他。

    身边的谋士刘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速来。

    于是,康茂才就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说自己不满朱元璋已久,“若公来取应天,我必做内应”。

    还说朱元璋兵力其实不足十万,应该早点消灭他,免得他壮大起来。

    陈友谅见信士气大振,决定一鼓作气,借着太平之胜,直捣朱元璋老巢——应天府。

    双方在应天府的城外迎来第一场硬战——龙湾之战。

    在战前,朱元璋已经充分谋划,调动全部兵力,准备迎击来犯的陈友谅。

    对他来说,没什么比在自家门口开战,更划算的事情了。

    整个龙湾之战没有太多技巧,全是实打实的火拼。

    陈友谅的运气差一点。

    激战那时候,刚好龙湾退潮。陈友谅的船大多是大船,很多要不是搁浅后歪斜,要不是触礁。而朱元璋的船大多是小船,更加灵活。

    结果是陈友谅兵败,折损了近三万名主力,丢下百余艘战舰,仓皇而逃。

    此战后,陈友谅手下张志雄、欧普祥、于光等人按照之前约定,向朱元璋投降,增强了他的实力。

    当年,朱元璋乘胜夺回太平,占领安庆、信州、袁州。此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朱元璋。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俞通海、赵德胜攻到大汉国都城江州。陈友谅又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陈友谅的部将吴宏以饶州献降,王溥以建昌献降。

    二十二年正月,陈友谅的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江南重镇——龙兴城于朱元璋。

    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府”,让其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大将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

    至此,陈友谅大有亲离众叛的势头,其胜率降到20%,翻盘的可能已经不大。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不在,亲率大军围攻洪都。守将朱文正采取坚壁挫锐的策略,顽强坚守。

    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

    但朱文正发挥了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友谅军的有生力量。最终,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放弃对洪都的夺取。

    此战后,陈友谅的胜率降到了个位数,离归天不远了。

    二十三年八月,最终的决战来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各自亲率主力在鄱阳湖决战。

    在此战中,陈友谅将自己的巨型战舰用铁链连结在一起,结阵迎敌。

    恰逢刮起了东风,朱元璋见状,便令勇士开着许多小船,带上易燃之物冲向敌军,火烧敌船。

    陈军很多船起火,损失惨重。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在此役中被烧死。

    历史再次重演了赤壁之战。

    但赤壁之战中,曹操的主要败因是瘟疫。

    当时,曹军中多是北人,初来南方,水土不服。瘟疫在曹军中横行。

    鄱阳湖决战历时一个月。最终是陈友谅战败。

    在泾江口一战中,陈友谅被流箭射穿头颅,当即死去。一代枭雄从此落幕。

    顿时,陈友谅军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

    太尉张定边保护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立陈理为帝。

    陈友谅杀恩公、杀战友、杀旧主,导致其手下对他有恐惧,而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雷老侠的回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喜欢瞎编的豆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喜欢瞎编的豆腐并收藏雷老侠的回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