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路大军北伐的同时,刘福通、盛文郁两人也没闲着,一直在河南和孛罗帖木儿等人展开拉锯战。

    盛文郁自亳州北上曹州,建立了龙凤政权的曹州行省。而到了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则攻占汴梁、郑州、洛阳。

    龙凤政权迎来最盛的时期。特别是占据汴梁后,龙凤政权上下为之一振。因为汴梁就是昔日北宋帝国的首都。

    龙凤政权以“宋”为国号,又占据了旧都。

    刘福通此时觉得天命在己,便将小明王韩林儿从安丰接到汴梁,改将汴梁作为龙凤政权的国都。

    只可惜,龙凤政权的盛况仅仅维持了一年,便迅速衰弱。

    至正十九年春,西路军兵败凤翔,一蹶不振,白不信、李喜喜被迫南下川蜀。

    当年三月,中路军与孛罗帖木儿在丰州、云内激战,又败。

    四月,东路军领袖毛贵被赵均用所杀,东路军和徐州系的红巾军开始内斗。

    五月,察罕帖木儿奉命调兵遣将,开始进攻刘福通本部。

    一时间,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赛因赤、答忽、脱因不花、吕文、完哲、贺宗哲、孙翥等诸将云集河南,分兵两路齐攻龙凤政权。

    南路先后攻下归、亳、陈、蔡诸州;北路攻下黄陵和曹州以南的地区。

    六月,南北两路在汴梁城外汇合,将龙凤政权的都城围得水泄不通。刘福通等人屡次出城,和敌军交战,皆败。

    龙凤政权危在旦夕。

    八月,察罕帖木儿与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关保等大将商议,分门而攻。一天夜里,元军登上汴梁城头,撕开防线。

    刘福通见大事已不可为,亲冒矢石,率亲军保护小明王韩林儿,从东门杀出。

    突围时,刘福通身边仅存数百骑。而一年前,龙凤政权本部还有十万将士。

    汴梁城破后,余下三万红巾军被迫向察罕帖木儿投降。

    夺取河南后,铁锅封察罕帖木儿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理河南行枢密院的事务,他的势力大振。

    而刘福通只能龟缩在安徽安丰,苦苦坚持,从此再无翻盘的机会。

    历史舞台上,属于他的篇章翻过去了。

    而此时,察罕帖木儿有了养寇自重的想法,并不打算继续进攻刘福通,只是分兵驻扎在安丰周边,不让他发展。

    察罕帖木儿开始在河南屯粮、训兵,准备收拾正在内斗的东路军和徐州系红巾军,将山东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从至正十一年二月埋下独眼石人,五月首举红巾起义;

    十二年击溃三十万元军,占据河南和安徽部分地区;

    十五年迎立小明王,正式建立龙凤政权;

    十六年开始三路北伐,征战千里;

    十八年毛贵剑指大都,兵败柳林;

    到十九年汴梁城破,数百骑走安丰;

    刘福通想要推翻大元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但在这几年时间里,龙凤政权消灭了大部分的元廷官军,让元帝国不得不依赖,以地方豪强武装力量为主力的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人。

    这为元帝国后来的内斗埋下了祸根。

    更重要的是,刘福通吸引了元帝国大部分的火力,牵制其主力,摧毁其腹脏,为南方起义军创造了拼命扩张、不断壮大的绝好机会。

    那么,这些年来,南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总的来说,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先说比龙凤政权更早称帝的天完政权吧。

    天完政权最初的班底来自彭莹玉的众多弟子。

    彭莹玉是反元的老前辈了,只是第一次起义失败了。后来,他化身弥勒佛,广收门徒,被尊为白莲教的“彭祖师”。

    不过,彭莹玉他们和刘福通、韩山童不是一伙的,属于同派不同流。

    彭莹玉的弟子中,以“普”字辈的最多。

    因此,后来天完政权中的悍将,什么邹普胜,赵普胜,欧普祥,丁普朗,杨普雄,陈普文,项普略,况普天等等,都是彭莹玉的弟子。

    但彭莹玉运气不好,天完政权刚建立没多久,他在至正十三年,被元军围困瑞州城,兵败身死。

    那时候,天完政权很惨,处处被元帝国压着打,地盘很小。徐寿辉被迫跑到深山避难。

    但张士诚在高邮,意外击溃四十万元军,给了天完政权带来转机。

    牛人倪文俊,从高邮之战后开始发力,先击溃了驻防武昌的威顺王军队,接着朝四周疯狂扩张,占据湖南、湖北、江西西部,安徽西部,兵力有几十万人。

    在至正十六年,倪文俊迎接天完国皇帝徐寿辉,迁都汉阳,他被册封为丞相。

    但是,丞相一旦功高盖主,这内部的矛盾就开始锐化了。

    倪文俊和徐寿辉开始争权,都在积极拉拢各路将领。

    其中,驻军黄州的陈友谅自然是两人重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雷老侠的回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喜欢瞎编的豆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喜欢瞎编的豆腐并收藏雷老侠的回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