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郢拉过纸笔,心中开始琢磨,自己到底应该拿出哪一套脱棉籽的技术。其实,在后世历史上,大概宋朝前后,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简易的脱棉籽的手段。

    叫赶搓法。

    工具简单而粗暴,就一根铁杖和一块托板,操作时,将籽棉放在托板上,用铁杖来回搓滚。由于棉纤维与铁杖的摩擦力较大,纤维会贴着铁杖一起滚动,而棉籽与铁杖摩擦力很小,最终纤维被铁杖带走,只留下棉籽,从而起到去籽的效果。

    好处是,简单易学,而且工具简单,哪怕是寻常百姓,自己在家里也能干,坏处也很跟简易的工具一样,就是效率低。

    到了蒙元时期,黄道婆又在赶搓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效率更高的摇杆。摇杆的主体部分是两根粗细不同的转辊,它们分别与摇杆连接。操作时,两人分别转动两个摇杆,另一人在两辊间喂入籽棉。下辊较粗,转速较慢,相当于原来的托板,上辊较细,转速较快,相当于原来的铁杖。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明朝时期出现的四足搅车,一人即可独立操作,效率更高。

    但工具也相对复杂,在这个时代,造价不低,寻常百姓,打造不易。

    身为皇长孙,他思考问题,已经不能单纯地考虑效率高不高的问题,还得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像他先前推出的水力纺车,效率是真的高,远超时代。

    但从后来反馈回来的效果看,却让他有些后悔。

    那玩意儿只适合规模化生产,老百姓根本打造不起,除了官府的作坊之外,能打造得起的,只有那些地方上的豪门贵族。

    就算是有寻常百姓肯花大代价打造,也没什么卵用,因为他们根本没那么多的原材料可用!

    打造了干啥?

    放家里供着吗?

    但最糟糕的,也让他最懊恼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因为水力纺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官府和富户们纺织的效果,直接导致民间纺织出来的布帛价格下跌!

    老百姓不仅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这也幸亏是秦朝推行的是限制商业的政策,否则,对小农经济模式之下的百姓来讲,冲击力更大。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赵郢如今再推出新农具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一想,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拿出来,对老百姓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单纯地只考虑生产效率了。

    沉吟良久,赵郢还是决定先推出前面两种。

    赶搓法和摇杆。

    没别的,就是造价低,寻常老百姓自己也用得起。而且他现阶段也不想大规模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个阶段,还不是发展这个的时候。

    在这个时代,小农经济的模式,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模式。

    其他的,哪怕再先进,对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讲,都是毒药。

    所以,考虑清楚之后,他不再犹豫,直接按照在博物馆见到的老物件,画出了大致的图纸,想了想,又画出了悬弓的示意图,然后直接让人拿去找府上的木匠们赶制。

    由于这两款工具,太简单了,几乎不用费多少手脚,所以,图纸送出去,不到两刻钟,几个木匠就把他要求的工具给送了过来。

    无论是悬弓,还是摇杆,他都是第一次摸到实物。

    “走,去试试——”

    他也很想试试,这两种小玩意儿,到底能不能用。

    但奈何他的身高太高了,他用这个也不合适,于是,张良搬起了摇杆,赵高则主动地套上了悬弓,至于赵郢,他则随手拿起铁杖和托板。

    芈姬等人,都关注着这边的动静呢,听说这就已经把脱棉籽的工具给带过来了,当即天也不聊了,活也不干了,直接过来看热闹。

    于是,大晚上的,长公子府的跨院里,灯火通明。

    “来,把棉花解开,试试——”

    赵郢站在张良旁边,仔细地给他说着操作方法——这玩意儿,不仅构造简单,使用也简单,只是大致一说,大家就都听明白了。

    需要两个人,都不需要赵郢招呼,赵高就把身上的悬弓卸下来,主动与张良配合。

    眼睁睁地看着籽棉送进去,转了一圈,就把棉籽给脱了个干干净净,一群人看得不由眉飞色舞,虽然到现在,他们依然想不明白,为什么就这么简单地一碾动,棉籽就自己脱下来了。

    “大哥,大哥,这么是用来干什么的……”

    赵起有些好奇地摸起了一旁的铁杖和托板,他可是看得,自家大哥刚才还拿着这个玩意儿呢。

    “也是脱棉籽用的……”

    说到这里,赵郢微微顿了顿。

    “若是老百姓连摇杆也打造不起的话,就可以用这个代替……”

    说着,赵郢顺手接过赵起手下的铁杖和托板,放在一旁的桌子上,随手抓过一把籽棉,滚动了一下——然后,就轻咳一声,把东西收了起来。

    第一次操作,力度没掌握好,直接把棉籽的油都给压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的祖父是秦始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十月南山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南山火并收藏我的祖父是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