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赵煦此刻的心态如何,也不管他是否情愿。

    总而言之,左右内臣,很快就上前,将赵煦扶起来。

    让他站到他父皇的病榻之前。

    有人来他面前,给他擦去眼泪,为他正好衣襟,也为他梳理好腰间的配饰。

    然后,群臣们就持芴到了他的面前三步之地。

    左相王珪低着头,右相蔡确则持芴微微抬眼,知枢密院事韩缜则似乎有一点心不在焉。

    两位宰相和西府执政,按着礼法的要求,率领着群臣,持芴而拜,伏地而起,再拜,再起,再拜,再起。

    三拜礼毕,群臣持芴而奏:臣等伏问皇太子殿下万福无恙!

    君臣之礼毕矣!

    上下尊卑定矣!

    帷幕后的高太后和向皇后,对视一眼,然后各自垂头落泪。

    尤其是高太后,她知道的,从此刻开始,哪怕她的皇帝儿子还活着。

    但在群臣眼中,在天下士大夫眼中。

    却和死了没有区别!

    就像治平四年的先帝一样,就和仁庙晚年一样。

    天子!

    能御殿视事,能处置国事,能断人生死的,才是天子!

    卧疾于病榻之上,不能说话,不能动弹的皇帝,即使还能写字指挥,也只是一个病人。

    何况,皇帝现在,连写字都不能。

    而且,他是中风!

    在群臣眼里,在士大夫们眼中,中风的皇帝,必然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这个时候,君权实际上已经从皇帝本人身上,转移到了士大夫群体之中。

    这些日子来,国事朝政,皆三省两府集议决断,就是明证!

    赵煦流着眼泪,一边抽泣,一边‘极不情愿’的接受了群臣的礼拜。

    然后,他就看着,那些持芴而立,在他面前的宰臣们。

    大部分人,赵煦都已经忘记了他们的样子。

    可还是有那么一两个,赵煦是认得的,也是很熟悉的。

    视线在他们身上一扫而过,赵煦就转身,看向他的父皇。

    他流着眼泪,再次跪到了父皇御前。

    孝子的人设,决不能丢。

    纯孝笃礼的形象,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

    父皇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赵煦知道的,他记得很清楚的,上上辈子,那个命运之日后,他的父皇就陷入了弥留。

    最后,在中风的痛苦中,驾崩在这福宁殿内。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又有怎样的不舍和遗憾?

    现在,赵煦重归少年。

    无论如何,赵煦都要让自己的父皇,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体面安详平和。

    他不会再让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在他父皇面前再现了。

    也绝不会再让人来打扰父皇最后的安宁。

    自父皇服药以来,儿未能侍奉汤药于御前,此儿之不孝也!赵煦静静的说着。

    从今日开始,儿乞侍汤药!

    说完,赵煦深深一拜。

    御榻上的赵顼,听着自己的儿子的话,深陷的眼窝中,一滴泪水涌出。

    帷幕之后,高太后听着赵煦的话,流着泪感慨:真是个好孩子!

    祖宗保佑啊!

    皇子孝笃如此,日后,也必定可以孝顺她这個太母,也必然会听从太母教导!

    高太后想起了,她赐给这个孩子经义,这个孩子立刻认认真真的去读去理解,还向她请教的事情。

    老怀大慰!

    向皇后也是流着泪,附和着说道:娘娘所言甚是!

    这孩子,孝顺明礼,聪俊好学,真是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

    向皇后回忆着,母子这些日子来的相处。

    内心的柔软被勾动。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而无论是高太后,还是向皇后,在此时都忘了或者说有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太子既立,然而幼冲年少,皇帝卧疾,不能视政。

    那么军国大事,谁来处置?

    但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后宫太后和皇后,都是无法干预的。

    只能让外廷大臣来提议,来主张。

    可帷幕外的宰臣,却在这个时候,各自起了心思。

    王珪自不用说。

    他心里面清楚的,等太子储位稳固后,御史台的乌鸦们是不会放过他的!

    都堂上,他虽然只说了一句:此他家家事,外廷不要管它!

    虽然他后来找补了一句:官家自有儿子!

    可是,对御史台的乌鸦们来说,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如今,储君新定,正是乌鸦们表忠的大好时机!

    平素,乌鸦们无风尚且能够掀起三层浪。

    现在,他王珪都露出破绽了。

    不围着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在现代留过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要离刺荆轲并收藏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