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代州北境无险可依。辽人大举南下,你我又能阻挡得了几人?到时候,你就只能放开代州,任由禁军进驻。一旦禁军进入到了代州,你杨家又如何立足?就算这些你可以不在乎。

    可是禁军的步卒,对阵辽人骑兵,特别是在代州和丰州这一块的平原上,谁强谁弱?到那个时候,想要挡住辽人的南侵的脚步,就必须有近二十万的禁军,屯驻在代州。你觉得以我朝的特殊,陛下会允许二十万禁军驻守在代州吗?

    陛下会允许禁军掌控在别人手里吗?只要禁军稍有不对,辽人就能大举南侵。到时候这中原大地,必将陷入到重重战火中。我汉家百姓,也会陷入到水深火热当中。难道这些,你看不到?”

    杨延昭瞪着眼睛,呼吸急促,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得不承认,王贵说的话,句句在理。王贵长叹一声,说道:“是成为一家之贼,还是成为整个民族的大贼,全在老哥哥一念之间。”

    王贵的描述很好理解。所谓的一家之贼,就是说背叛了赵氏,成为赵氏眼中的家贼。所谓的民族之大贼,就是说背叛整个民族,成为民族的大贼。然而,这两个选择摆在杨延昭面前,让杨延昭很为难。杨家拿下丰州,镇守丰州,无疑是背叛了赵恒,可是这对民族而言,却是一件大好事。

    别的杨延昭不敢说,在镇守丰州这件事上,杨延昭绝对能做到不让辽人侵犯一步。甚至杨延昭还能保证,在杨家的男丁没死绝之前,辽人都不可能通过丰州,进入到中原境内。可是,作为一个忠臣,并且是一个耿直的忠臣。

    这么做就违背了他为人臣子的道义。反过来看,放任丰州自留,让辽人拿下丰州。这无疑是看着辽人打开了中原的门户,给辽人南侵的一个可乘之机。这对民族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祸端。

    若是老杨没有碰见此事还好,可是如今碰见了,他又怎么能置之不理?难道真的要他看着百姓们陷入到水深火热当中。说来,也是因为丰州、代州、胜州,三州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形,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胜州和代州的东北边陲,一座大山绵延而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雁门关守在了代州这边的大山山口上,挡住了辽人南侵的脚步。胜州就成为了另一个的大山山口。而且大山的山口也是一个壶口形状的。辽人很难从胜州突破,大举南侵大宋。

    因为辽人大军一旦想要突破胜州,就只能从丰州借道。这首当其冲的就和党项人先对上了。辽人想要对付党项人,也得花一些手段。等到他们消灭了党项人,再侵入大宋的时候,大宋早已在代州布置好防线了。

    所以从胜州入侵,等于同时挑起了大宋和党项两国的战争,有点得不偿失。但是,郭达拿下了丰州以后就不一样了。丰州地势平坦。一旦辽人拿下了丰州,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屯兵的地方,也相当于有了一块缓冲的地方。辽人不仅可以不断的向丰州屯兵,也可以借着丰州,不断的侵入到大宋境内,对大宋造成破坏。

    一旦让他们找到了机会,丰州的辽兵,就会长驱直入的攻入大宋。可以说,在西北,丰州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地方。而如今,要不要丰州,这个两难的选择就摆在老杨的面前。杨延昭很犹豫,他既不想成为一家之贼,也不想成为民族大贼。陷入到了犹豫中的杨延昭,皱着眉头瘫坐在了椅子上。

    王贵见到杨延昭如此忧心困惑,他也有些于心不忍。王贵出声道:“老哥哥,你不能钻牛角尖。拿下丰州这块地方,对大宋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这并不影响老哥哥你依旧是宋臣的事实。

    杨家虽然不能像以前那么做了一个纯粹的将门。但是杨家可以成为像折家那样的蕃兵。”王贵一语点醒了杨延昭。杨延昭缓缓的站起身,郑重的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老夫确实钻牛角尖了。不论陛下会不会问责,先拿下丰州再说。只要把丰州拿在手里。老夫也算对得起天下百姓了。

    如果陛下真的要问责,老夫大可交出代州和丰州,由其他人去掌管。只要这两地在我大宋手里。老夫就对得起天下百姓,对得起陛下。”王贵扯了扯嘴角,他觉得自己这位老哥哥想的有点美好了。一旦拿下了丰州,再想交出去,只怕由不得杨延昭了。

    毕竟丰州是大少爷打下的,真正能决定丰州去留的只有杨德政。而且,杨德政现在羽翼丰满,手里貌似握着三万兵马,再加上杨德政似乎已经和幽州的杨鹏搅和在了一起。有幽州帮衬,杨德政根本不需要动用杨延昭手里的这一群战斗力薄弱的大同军,就能掌控整个丰州。

    到时候,丰州上上下下都掌控在杨德政手里。丰州的去留,只有杨德政一个人能决定。就像是现在的代州政务一样。王贵旁观者清,看的清楚,但是他并没有说穿此事。隐隐约约中,王贵猜测到,幽州在布很大的一个局应该是在布一个大局。

    很明显,这个大局是对杨家极其有利的。王家作为和杨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自然也向往着杨家能往更好的一面发展。如今,王贵也帮不上杨德政什么忙,他只能尽可能的说服顽固的杨延昭,不去给杨德政捣乱。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少年战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步枪子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步枪子弹并收藏少年战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