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诸葛亮没让他多等,他也不必扭扭捏捏,当即就把信奉上,并道:丞相,请你指点伯约!伯约与家母六年未见,如今母亲病重,书信于伯约,希望伯约返回冀县一趟

    他适时地戛然而止,保持低落的神情,免得被人误会他没心没肺。

    再观诸葛亮,依然消瘦的脸庞,却是肩披一件厚实的衣袍,显得精神了不少,端坐书案后,一边认真地看信,一边时不时地咳嗽,看得人忒是心疼——

    诸葛亮的病情哪怕好转了,也只是稍微地减缓恶化而已。

    大家真的尽力了,但观有些事情,却不是大家所能插手:就算诸葛亮天天养病,只要诸葛亮一直处理文书,诸葛亮就休想静心养好而文书的处理,诸葛亮没让其余吏将们插手,这导致诸葛亮总是事务繁忙,根本得不到休养。

    反正,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心想要帮忙,却苦于如何开口:且不提他如今是武将身份,对文职相当生疏,只说他无端地插手文吏工作,对相关的流程亦不甚熟悉就略微欠妥。

    再者,以诸葛亮事倍躬亲的性情,真把繁重的工作分摊开来,也会全程地监督和检查!到时,本可一遍阅览的工作量恐怕还得硬生生地再来一次,这不是更令诸葛亮疲惫不堪?

    因此,他也只能打消念头,眼睁睁地望着诸葛亮越来越虚弱。

    伯约勿急。此信内容不可信也,乃是魏军的阴谋。他的耳边,响起了诸葛亮的严肃口吻,可巧我也得到情报,你的母亲一切安好,并未生甚么重病此事我想你也能猜得到。

    言罢,诸葛亮从一堆文书里,取来一张薄薄的布帛,示意姜维他拿去。

    回过神来,他心下一松,嘴上却道:那么,伯约应该怎么做?

    莫非视而不见?

    他默默地接过那张布帛,定睛一看,看清布上内容,赫然记录了他那数年未见的家母具体的日常生活,的确不见母亲有生病的讯息。

    看来,他就该

    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诸葛亮摇头道:你若不去,只怕这信隔天就会传遍蜀营,甚至目光微沉,诸葛亮一字一句说:

    也可能会传遍整个蜀国。

    ——夏侯玄!他脱口而出。

    敢把这条消息传到蜀国,尤其是蜀国都城的大街小巷,必与夏侯玄脱不了干系。

    是了,是了!作为魏国使者,夏侯玄是顶着赎回夏侯霸的任务,正大光明地前往蜀国都城去拜见蜀帝来着。

    嘶~

    他忍不住地抽了抽气,佩服起拟定此计之人,颇有城府,就是不清楚这是不是魏军主帅司马懿的手笔。

    这下,不必诸葛亮详细解释,他都能猜到后果。

    还是那句话:假设他不回冀县探望病重的老母,那他会被扣上不孝之名!待到将来他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必会遭到世人的鄙夷——毕竟世人可不会容忍一个不孝子去接管蜀国丞相或大将军之位!这也太不合适了。

    可是,他若去冀县,少不得要被魏军围剿?

    万一真遇上了,被活捉了

    摸了摸鼻子,他不由地估量起自身有没有能力逃脱?——大约能罢?

    但他只能保证自己脱身。

    所以,问题又绕回来了:他该怎么做?

    他不带脑子,望向诸葛亮,指望诸葛亮能出个完美的主意。

    诸葛亮眯了眯眼,轻叹道:这是司马懿的计策罢?果然狠辣啊!

    诸葛亮陷入沉思。

    接着,他嘴角一抽,无语地看着诸葛亮执起羽扇,缓缓地扇扇。

    ——丞相,都甚么时候了,你还扇扇!

    莫要忘记当前是初秋,即便天气再凉快,你也不该随意地扇风也不怕你扇出病来,病上加病!

    你还记得你在生病吗?

    他无声地吐槽。

    眼见诸葛亮苦苦地思考对策,他忍不住地张口,小声地建议道:丞相,要不要召集众人前来商讨呢?

    敌方都出招了,咱们也得反击呀?闭门造车不可取,集思广益才是王道啊!

    有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额~他汗颜,暗道一声惭愧:丞相对不住,不小心把你和臭皮匠相提并论了。

    与众讨论么?诸葛亮喃喃自语,却是两眼一亮,此举甚好,甚好。

    啊?甚好?哪就好了?

    他一头雾水:我和丞相你真的在讨论同一事吗?

    呆了一呆,他呆呆地瞧着诸葛亮。

    诸葛亮说做便说,当即就命人去请营内文吏武将们,宣布有重要之事相商。

    很快地,他瞧见一名又一名蜀将或蜀吏前来,甚么梁绪尹赏和上官雝;魏延马岱和王平——前三者和姜维一样,皆是天水人,兼同乡亲友,当年一起投奔了蜀国;后三个则是蜀军数一数二的将领!

    至于文吏们,诸如丞相长史蒋琬司马费祎和长史杨仪,外加几个姜维他叫不上名字的二流文吏们,也尽数到场。

    不到片刻,蜀军的核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姜伯约狂飙蜀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小桥静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桥静水并收藏三国:姜伯约狂飙蜀运最新章节